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为全面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决策部署,广泛普及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凝聚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共识,5月28日下午,“鹏城有爱 守护未来”2023年深圳市关爱未成年人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市民政局三楼会议室举行。活动由市民政局主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承办。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远翔,市民政局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办公室一级调研员肖卫国,以及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处、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等相关人员,各区民政部门负责同志,相关机构代表和相关未保专家等共60余人参与启动仪式。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吴远翔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各区、各部门要凝聚思想共识,共同织密织牢“六大保护”防护网、安全墙。通过积极宣传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方针政策,普及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的法律常识,汇聚社会各界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积极开拓进展,大胆创新探索,着力打造未保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深圳模式”。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远翔致辞)
为进一步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织密织牢全市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网络,推动各有关成员单位各司其职,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通过与民生诉求一体化平台、12345热线等有机结合,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服务网络,打造了深圳市未成年人保护个案管理系统。
(深圳市未成年人保护个案管理系统正式启动)
系统1.0版本实现了未成年人保护个案监测预警、分级处置、统计分析等功能,通过数字化的工具赋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启动仪式上,市未保中心副主任王辉平现场就未成年人保护个案管理系统进行讲解和演示。
(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辉平现场讲解和演示未成年人保护个案管理系统)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为全面总结提炼在儿童关爱服务领域的优秀做法和典型经验,不断提升基层儿童工作的精准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今年5月,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在全市开展儿童关爱服务案例征集活动,此次活动共征集案例73个,经案例征集、入围审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和结果公示等环节,最终评选出深圳市儿童关爱服务十佳案例,案例专业领域涉及家庭、学校、司法、社会救助、医务等多个服务领域,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基层儿童工作者实务能力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儿童关爱服务十佳案例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一项长期事业。为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今年市民政局在全市开展了首批“未成年人权益督查专员”的推荐与评选,经过市人大常委会选联任工委和市政协联络工作委员会推荐,共邀请了4名人大代表、4名政协委员担任第一批深圳市未成年人权益督查专员,并现场为其颁发了聘书。在未成年人权益督导员的监督和促进下,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将进一步实现提质增效。
(未成年人权益督查专员颁发聘书)
为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让未成年人保护议题的宣传更加生动和更具传播性,启动仪式上,市民政局发布了我市首支未成年人保护主题MV《点亮未来》,并邀请了深圳市音爱而生音乐体验探索促进中心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来到现场共同首唱《点亮未来》。
音爱而生初声融合合唱团成立于2021年,合唱团成员由低视力、全盲、发育迟缓、社会儿童等家庭及社会志愿者组成。合唱团成员在合唱中获得同行陪伴的爱与力量,通过歌声向全社会传递在爱之中温柔而坚定面对一切的力量,相信每一个人生命创造的无限可能。
此外,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一步增强我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启动仪式现场就“加强政社联动 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议题组织专题研讨会,会议邀请了知名法学专家张鸿巍教授、腾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专家施秀云及一众深耕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专业人员做主题分享及圆桌交流。各专业人员立足工作实际,从专业化角度向与会人员分享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理论知识及服务经验,并对于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如何联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多维度地关爱困境儿童提出自身见解。
(暨南大学张鸿巍教授作主题分享)
(腾讯科技有限公司施秀云老师作主题分享)
(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社会组织代表齐聚现场参与未保工作圆桌论坛)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政府、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下一步,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将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结合自身职责,组织举办系列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切实提升未成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享有更加和谐友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图/文 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