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情况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深圳市气象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深圳市气象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4-05-20 15:44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23年,深圳市气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全会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围绕气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目标任务,加快科技创新,强化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全力守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面实施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打赢极端天气防御战

  今年我市天气特别复杂,出现了70年来最强暴雨,台风影响2018年以来最多最强,发布各类预警信号414次,较近五年平均偏多15%。按照“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行业研判、全周期服务、全方位赋能”要求,我局苦练监测预报服务内功,强化临灾预警叫应,保障市委全会、文博会等20场重大活动,支撑我市成功防御超强台风“苏拉”“9·7”极端特大暴雨,全市无人员因灾死伤、无重大灾情、无负面舆情,获评全省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一是建立临灾预警“叫应”343机制。“直通式”报告市领导,“兜底式”呼叫各级防灾减灾责任人超7万人次,“递进式”报送气象信息材料537期,高频次滚动发布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等各类气象服务提示1500余条,全年区域靶向、递进式和触发式精准发布信息74次4.7亿条。二是提升精准预报能力。重点发展短临监测预警、分区预警制作和发布技术等4项预警核心技术,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63分钟,预警准确率97%,网格晴雨预报准确率全省第一,为高效应对超强台风和极端暴雨提供精准影响预报和临灾预警,为人员避险、水库泄洪、分步实施“五停”等抢出时间。提升精密监测能力按照市政府关于提升城市应对极端特大暴雨能力会议要求,联合国、省气象部门和中海油公司完成海上石油平台天气雷达项目可行性研究。在龙华区加密建设75个标准气象自动站,站网密度达到1.5×1.5公里。在西丽湖片区新增10个多功能智能杆气象监测。石岩高塔雷电观测站获评中国气象局优秀野外科学基地。是实施“网格+气象”行动。落实市委深改委年度重点工作,气象信息通过市委政法委“深圳社区网格管理平台”及大鹏新区“大鹏智网”直达2万余名网格员。是气象安全生产零事故。开展82宗“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完成1131家单位气象安全隐患排查。30家防雷检测机构、300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和495家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单位纳入数字监管。落实防雷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工作机制,防雷检测质量考核同比上升8.1%。

  (二)积极营造高质量发展氛围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气象高质量发展文件,以及市政府七届86次常务会议精神,协同各区各部门加快推进深圳气象高质量发展。一是明确深圳气象高质量发展思路。报请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深圳气象高质量发展“3433”战略,努力在防灾减灾、智慧气象、气象科技产业三个方面先行示范,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资料同化技术、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技术、预警靶向精准发布技术四方面竞标争先。二是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发展格局。提请分管市领导主持召开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专题研究部署提升气象自主创新、智慧气象服务等四项能力。先后与水务、生态、交通等部门以及龙华、光明等区在气象基础设施、智慧气象服务、城市生态气候等方面形成合作新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深圳市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涉及气象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较往年增加2倍,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果获央视、人民网等央媒报道20余次。三是深化行业互动机制。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支持先行示范措施和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先后承办中国气象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防灾减灾专题研究班、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在海上观测、人工智能、精细预报、资料同化等多个先行领域取得国省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支持。是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自主研发的同化分析系统(MOTOR-DA)投入全省业务试运行,驱动CMA-GD模式预报部分指标优于欧美先进模式。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市可持续发展专项等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临近预报预警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分别获广东省气象科学创新一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聚焦“五个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等建设,提供高水平气象服务保障。一是推动建成全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在全国率先编制《暗夜社区光环境规范》地方标准,联合城管编制《西涌暗夜社区照明管理办法》等规范“暗夜经济+生态健康”发展模式。推动西涌落地10个天文文旅项目,吸引约60万人观光消费,被央视点评“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典范提供深圳案例”。二是深圳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经验全球示范。联合港澳承担的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示范项目通过中期评估,深圳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经验入选由联合国多组织共同发布的《2023年联合科学报告》,在世界气象组织官网专栏宣传。三是深化专业气象服务保障城市安全运转。首创规划控制性工程气象参数,为14家用地企业节省时间成本30天,获中国气象局肯定;试点工程安全生产个性化气象服务保障新皇岗口岸综合业务楼建设;编制《深圳海域港航有限作业条件及气象灾害防御指南(试行)》支撑深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一站式推出民生气象服务。创新“预报+科普”服务模式,播放量破百万的气象短视频较往年增加2倍,气象天文线上线下科普服务超1亿人次。“深圳天气”融媒体多次在深圳政务新媒体影响力榜单名列第一。开展气象服务进小区、气象天文科普进校园等8项气象民生实事,新增绿色通道为超过30所学校提供天文科普,气象与天文专栏首次纳入深圳教育云平台;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引覆盖全市676个社区;通过秒办事项自助办理气象材料证明1254单。五是促进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开发基于CIM平台的气象应用,完成全市4232个气象格点数据落图,建成暴雨内涝风险、细网格气候服务等场景应用,23项气象指标纳入城市运行重点指标并接入“深治慧”平台。共享67项数据产品集,实况格点数据集位居全市数据调用榜首。智慧气象服务中台为市委应急指挥中心等56家单位累计提供调用服务29亿次。六是气象科技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聚焦新能源科技、空天技术等“20+8”产业集群重点方向与中国电力、中国航天、中国铁塔等多家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气象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攻坚新能源功率预测、卫星资料同化、极端天气压力测试等技术难关。

  (四)压实党建主体责任打造气象部门新生态

  一是推进“标准+质量+示范”建设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以党组织联学联建联创促进气象业务服务主动互动联动,形成16项主题教育成果得到市委主题教育办整改整治组充分肯定。“党建+国际暗夜社区”案例获评第四届党建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全国“百优案例”,同时荣获2023年深圳市“党建杯”机关创新创优竞赛二等奖。“党建引领靶向技术”和“气象服务先锋”分别获模范机关创建主题行动三等奖和“一支部一品牌”优秀案例。打造高素质气象干部队伍。引导党员干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倡导“作风硬朗、工作高效、勇于创新、甘于奉献”风气,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内设机构顺利完成调整。新引进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增1名正研和2名高级工程师,2人获批鹏城优才银卡。三是狠抓作风建设推行“有价值、负责任、受尊重”工作理念,引导干部在预报质量、公众服务、科技创新中精益求精。1人获深圳市2023年五一劳动奖章,局团支部获市直机关五四红旗团支部。

  二、2024年工作计划

  深圳市气象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和市政府工作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奋力在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中先行示范,为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全方位气象服务保障。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一是强化政治监督,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纳入政治要件闭环管理,并将市委市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气象工作的要求纳入监督台账滚动更新。二是强化党建引领,持续开展“书记项目”“走流程、优服务”行动,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气象赋能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开展“四强”党支部创建和“四好”优秀党员选树。

  (二)高标准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任务。一是深化高质量发展任务落实机制,召开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年度评估,协同各区各部门推进32项任务和8项工程实施。二是加强规划设计,开展公共气象服务、精准预报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等专项规划,以及“十五五”发展规划预研究,明确在城市战略定位下的气象发展目标、任务和工程。

  (三)持续推进高水平气象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将短临预报时效延长至3小时,持续改进自主研发的同化系统,启动百米级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开发。二是发展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联合哈工大等建立开放式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实验室。联合国、省气象部门共建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试验基地。三是培育气象科技产业,推动出台气象科技产业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在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建设3个以上产业科技创新A型平台,赋能5个或以上高新技术产业。

  (四)大力提高气象基础业务能力。一是完善观测体系,启动海上石油平台天气雷达建设立项,加快深汕、光明气象观测基地建设;在重大活动关键地点、重大赛事场馆等地建设50个地面、高楼自动气象站;指导有关区加密建设区级自动气象站,联合工信、住建等部门发展泛在感知气象观测网。二是提升预报质量,发展分钟级和街道级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产品,气象监测到报率和24小时晴雨格点预报准确率保持全省前3名,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三年滑动平均值较上一年度平均提升5%,全年重要天气过程应急响应值班无疏漏、灾害性天气不漏警。三是提供精细化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覆盖676个社区防汛责任人。开展住建、交通、水务等敏感行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推出强降水自动预警提醒、高级别预警信息电视插播等5项新服务。

  (五)积极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一是强化宜居城市气候支撑,开展湾区环境气候对比分析和城市风环境特征研究,为低空经济、城市安全及人居舒适度提供支撑。联合水务研制分区暴雨强度公式和暴雨雨型,为海绵城市建设和排水防涝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融入孪生数字城市建设,基于市CIM平台打造精细化气象数字孪生平台,将气象领域重点指标融入“深治慧”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三是办好公众气象服务,推出台风暴雨“码”上知道等8件气象服务民生实事。

  (六)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加快推进《深圳市气象管理规定》立法程序,规范区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等职责。二是创新基层气象服务体制,推动区级气象服务工作法定化、实体化、预算化,联合编制、财政等部门推动全市11个区成立气象服务实体。三是创新专业气象服务机制,落地国、省、市气象专业服务大联盟。推出交通、水务、建筑、能源、海洋农业和低空经济等“行业+气象”场景化服务,提升本地专业气象服务能力。

触碰右侧展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