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们踔厉奋发,担当作为,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市委、区委各项部署安排,全力以赴抓稳定,聚精会神谋发展,完成了一批大事、办好了一批实事、攻克了一批难事,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是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322亿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1%,增速排名全区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16.3亿元,同比增长7.8%,投资规模排名全区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排名全区第一;服务业全年实现营收585.36亿元,总量排名全区第一,约占全区56%。二是城市面貌发生新蝶变。北站国际商务区投资规模连续五年全市第一,梅林关片区规划建设加速推进,华南物流园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突破,海克斯康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地铁22号线开工,25、27号线建设加快推进;市美术馆新馆、市图书馆北馆建成开放。三是环境品质取得新突破。市容环境测评成绩从全区倒数上升至前列,第四季度成绩排名全市第20名。民乐社区被确定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社区,白石龙社区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白石龙保障性住房品质化改造提升受到市主要领导肯定。四是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龙华学校等4所学校建成开学;创建全市首个“一老一小”服务站,打造全区首个“1+2”立体化助残阵地,建立“一街一馆两公园”退役军人服务品牌;大岭社区获评“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为全区唯一获评街道。五是社会事业增添新活力。街道团工委获评“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街道总工会获评“深圳市先进职工之家”,均为全市唯一街道级群团组织;郑阳获评“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孙卓清入选“第八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我们主要抓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年来,我们聚焦创新理论武装,政治建设更加扎实。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推动学习贯彻走深走实。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开展学习培训,举办培训班160场,完成党员教育全覆盖。全面深化“第一议题”学习制度,街道党工委组织“第一议题”学习47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0期,开展专题理论研讨10次,各级党组织开展“第一议题”学习约5000余次,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讲专题党课15场,领题调研15项。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完成20项民生实事、230件民生微实事。深入抓好检视整改,完成问题整改整治22个,有效破解市容环境、道路交通等一批群众关心关切的民生问题。严格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街道获评“2023年度深圳网络答政成效示范单位”“龙华区网络文明传播优秀组织单位”。
一年来,我们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动能更加强劲。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全面提速,北站数字经济、中部国际工程设计等2个市级总部经济集聚区落户民治;全年新增纳统企业256家,新增产值445亿元,引进广通远驰等80余家优质企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195家、总产出753亿元,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产品制造业等增速超10%。消费活力全面激发,开市客华南首店开业,开卡数全球第一,首日营业额全国第一;印象汇商圈建成运营,辖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达14家;上河坊港澳特色街区改造初显规模,红山6979人气大幅提升,街道连续2年被评为市“夜间经济示范街道”。低空经济势头强劲,开通4条美团无人机配送航线,配送服务实现北站周边写字楼全覆盖,多翼科技建成第一座无人机智慧空港。市场主体蓬勃发展,辖区商事主体约14万家、上市公司10家、总部企业23家、规模以上企业834家、国高企业突破600家、专精特新企业215家、小巨人企业12家。企业服务扎实有效,开展书记茶话会、政企沟通会122场,走访企业约1800家次,解决企业诉求约600宗。
一年来,我们聚焦完善功能配套,都市魅力更加彰显。北站国际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投资约1900亿元,北站超核绿芯·天元地标项目加快建设,天马总部大厦、设计产业园一期工程已完工;全市最大综合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龙华区国际合作中心落地民治,街道获评市首批“国际化示范街区”“国际化商务交往特色街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建民达路等4条道路,民华路等7条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新增非机动车道20公里,建成龙塘停车场综合体及全国最先进的立体新能源公交场站民治综合车场;“瓶改管”点火率达66%,完成阶段性目标。发展空间加速拓展,土地整备入库约17万平方米,连续9年超额完成任务;华南物流园土地整备项目从立项到首批产业用地入库仅用时2个月,深大城际、深惠城际、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及地铁22、25、27号线拆迁工作顺利推进;啃下民悦北路建筑物等历史遗留违建“硬骨头”,拆除存量违法建筑53.47万平方米,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减存量任务。
一年来,我们聚焦提升环境品质,城市颜值更加靓丽。市容市貌逐步提档升级,完成民宝路等3条道路提升工程及平南铁路沿线绿化改造,建成白松一路街心公园等4个口袋公园、1处共享花园,新彩青少年极限公园完成约70%,龙华环城绿道(民治西段)建成开放,大学城绿道民治段建设加快推进。深耕细作城市管理,创新“街区定格制”管理模式,市容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建成龙塘流动摊贩疏导点,较好解决红山地铁站周边流动摊贩问题。大力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深圳北站垃圾转运站,建成全区首个城中村地埋式智能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减量约20%,厨余垃圾回收量提升50%。大力推进城中村补短板行动,完成南景新村、龙塘新村综合整治验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民治河暗涵整治、黑臭水体生态补水管道等工程加快推进,长岭皮水库水质提升保障工程获评市治污保洁优秀项目。积极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全年民治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
一年来,我们聚焦夯实平安基础,基层治理更加高效。稳步扎牢安全防线,建成安全生产应急服务站点120处,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点31处,全覆盖打通城中村楼栋天面逃生通道,完成水尾村用电改造工程,开展“民治安全第一课”培训近100场,组织应急演练78场,成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710宗。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圳北站运营平稳有序,高标准完成街道及北站社区平安建设中心建设,全年总警情同比下降23.43%,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达98.8%,国求初件实现负增长,妥善处置中海汇德理问题楼盘等信访事件,圆满完成建党102周年等重要节点维稳安保工作。积极推进数字治理,北站等3个社区工作管理平台试点成效明显,建设个性化应用359个;民生诉求综合服务平台运行体制逐步完善,事件办结时间少于1个工作日。创新基层治理,实施“ABC分类入户法”,推行“网格+楼长”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更加精细;大力推行“定格+”管理服务机制,北站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做法在全国社区书记培训班上进行交流,《党建引领高密度多元化城区基层治理的民治实践》在全国街道党工委书记培训班上进行交流。
一年来,我们聚焦人民至上理念,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3%。民生项目加快推进,新增中小学学位1800个,新开办幼儿园4所;新建龙塘等4个社康中心,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已完成主体工程,民治体育公园已完工,市文化馆新馆建设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4200套,约54.4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持续加强,擦亮南粤家政品牌,组织各类技能培训18场;举办大型公益招聘会2场,赴长沙等地开展校园招聘引才活动,成效明显;大力开展“一老一小一残一困一军”五类群体关爱行动,建成“1+14+N”养老服务站点20个,2家托育机构获评广东省第一批示范性托育机构;推动成立社区基金,链接千万级民贤关爱基金,帮扶困难群众2210户。积极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民治新城市文学》获评深圳市优秀文学内刊,打造原创红色题材皮影戏《白石龙》;开展文体活动约600场,参加各类文体赛事获奖项8个,原创快板剧《特区小站》获第五届广东省曲艺大赛一等奖,歌舞《这座城里的人》获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总决赛金奖。
一年来,我们聚焦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合力更加凝聚。全国首家区级综合调解院落地民治,建成全区首个公共法律服务微站,大岭社区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大力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组织各类活动约330场,持续擦亮“民·智”品牌,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被推选为龙华区首个基层立法联系示范点,街道委员工作站获评“深圳市优秀委员工作站”。大统战格局持续深化,成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民治分会,街道获评“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街道工商联获评“2023年度粤桂协作先进单位”。坚持党建带群建,打造10家特色职工之家,创建“爱骑日”关爱品牌,星河传奇等2处暖蜂驿站被认定为省级“户外劳动者工会爱心驿站”;街道志愿者联合会荣获“龙华区优秀志愿者团队”,“最美志愿红”助困扶弱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市“益苗计划”;圆满完成妇联换届工作,成立全区首个花园小区网格妇联,实现网格妇联全覆盖。党管武装取得扎实成效,街道应急分队参加“广东省军区动员精兵—2023大练兵活动”获第一名,民兵和征兵工作居全区前列。
一年来,我们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更加坚强。党建基础逐步夯实,大力推进“四强”党支部和模范机关创建活动,街道获评“龙华区奋斗型模范机关示范单位”;高标准建成北站壹号楼宇党群服务中心,探索社区、园区(楼宇)、校区“三区融合”党建模式,获评龙华区基层党组织破题破难十佳项目;丰富党员教育形式,电教片《红色方桌》荣获龙华区第二届党校系统教学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举办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主题沙龙,邀请全国14个社区共商基层治理路径,受到专家和媒体高度评价;积极推进亲邻社区打造,建成20个亲邻之家,打造亲邻说事点等活动品牌,党群服务更加精细。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加强,深化“三战融合”模式,实施“雏鹰锻造”计划,安排50余名干部参与一线攻坚,提拔重用干部51名,轮岗交流干部40名,不断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持续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共立案46宗46人;健全完善财政资金、政府采购、公配物业管理等制度18个,创新工程招投标领域监督管理,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制定《社区纪委规范化建设方案》,不断织密“微权力”监督网;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入选“清风鹏城廉洁文化地图”。
站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亲历其中,才思成之惟艰。这一年,是顶压前行、实干苦干的一年。这一年,是继往开来、振奋人心的一年。这一年,奋斗始终是民治人不变的底色。我们用实干展现情怀,用汗水浇灌收获,用拼搏创造精彩,用行走成就未来,书写了一份诚意满满的“幸福答卷”。一张张奋斗的画面,一幕幕暖心的场景,一帧帧难忘的印记,将永远定格在民治发展征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街道发生的每一点变化、取得的每一份成绩,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上级的大力指导、关心厚爱,离不开街道党员干部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倾情付出。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我们凝聚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此,我代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向辖区广大党员干部,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民治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龙华实践中彰显示范担当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攻坚之年,也是民治多重机遇叠加落地的见效之年。做好2024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让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精神,省、市、区相继作出部署安排,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路径。刚刚召开的龙华区二届三次党代会,发出了“创新驱动、实干担当,努力为深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龙华贡献”的动员令,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个街道、一片城区和一个人一样,必须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站社区,嘱托我们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厚望重托,感恩奋进,主动作为,锚定数字之城、品质之城、善治之城、幸福之城目标,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加速度、都市核心显示度、市民群众满意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办成了许多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大事,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当前,民治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持续集聚,民治正处在最好、最难得、最有价值的黄金发展期。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图景,我们要弘扬当尖兵、打头阵的优良传统,切实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我们要识势而谋、应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打造更有实力、更具潜力、更富魅力、更显活力的都市核心区,全面提升“四城四度”高质量发展成色,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民治贡献。
(一)在中国式现代化龙华实践中彰显示范担当,必须认清形势、明晰路径,确保高质量发展方位更清。“善谋者胜,远谋者兴”。贯彻落实好上级部署要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准确把握当前民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研判机遇挑战、基础优势,进一步校准方向、明晰路径、敲实任务。总的来看,我们面临“三个三”的发展形势。
“三重利好”叠加,发展机遇空前。从战略机遇来看,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范式重塑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从经济环境来看,中央出台了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聚集增多;省、市经济大盘稳定向好,必将对街道经济稳健运行产生积极影响。从政策形势来看,省政府发布了《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要努力将深圳都市圈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市委立足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提出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民治正处在这些重大战略布局的关键支点,承担着建设都市核心区的重大使命,新一轮发展蓄势待发。
“三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在高铁带动下,民治与香港及国内重点城市交流更加便捷。随着深大、深惠城际及轨道22、25、27号线陆续开工建设,“轨道上的民治”发展格局正加快构建,民治区位优势正在放大,发展势能正在积聚。二是完善的配套优势。民治有3座水库、5条河流;有公园40个、学校32所,深圳四大名校中有3所在辖区设立分校,“三馆两院”等一批重大优质公配项目加速落地,将带来巨大的虹吸效应。三是后发的产业优势。北站国际商务区是全市重点发展片区,将形成产值超2000亿元的世界级“国际会客厅”。梅林关片区是全区新确定的重点发展片区,规划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这些优势将为民治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我们完全有机会在挑战中寻机遇、在危机中育新机,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三重压力”交织,发展挑战凸显。民治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一是经济增长承压较大。从产业上看,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聚集度不够高,增长动能还不够强。从项目上看,后续谋划储备不足,要素保障面临不少困难。从消费上看,商贸流通、批零住餐等服务业增速放缓,稳市场、稳消费任务艰巨。二是社会治理承压较大。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商事主体不断增加,安全生产任务繁重,交通、燃气、食品等领域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信访维稳任务繁重,信访案件数量保持高位运行;治安管控难度增大,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有待提升。三是民生保障承压较大。学位缺口问题因新建楼盘快速增长日益凸显,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随着地铁和城际铁路的加快建设即将迎来阵痛期。辖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多,精细化服务保障难度较大。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在中国式现代化龙华实践中彰显示范担当,必须锚定目标、接续奋斗,确保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市、区对民治发展高度重视,先后赋予民治都市核心区、数字经济核心区等发展定位,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寄予了更高期盼。我们要持续锚定彰显示范担当目标,推动民治发展质效站稳第一方阵,全面提升“四城四度”高质量发展成色,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提升发展动能上彰显示范担当。民治数字经济产业体量大、配套齐、空间足,国字头、重量级高层次科研机构加速聚集,又紧密链接港澳、西丽湖等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和资源整合能力强,具有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优质土壤。我们把壮大数字经济作为当务之急,坚定数字化发展方向不动摇,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把数字经济核心区打造成为全市数字化发展交流展示窗口,为全市输出更加强劲的数字新动能。要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上聚力攻坚,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抢占制高点、厚植新优势,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提升城市品质上彰显示范担当。作为高密度建成区,民治已进入存量提质改造为主、增量结构调整为辅的有机更新阶段,辖区产业结构、发展空间、服务配套三者失衡愈发凸显。我们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在推进融合发展上下功夫。要聚焦产、城、人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北站国际商务区建设,配合加快推进梅林关片区规划建设,推动产业楼宇、居住区和核心区形成融合发展布局,实现产业与城市互动,推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区品质面貌全面提升。要深入推进国际化街区建设,对标先进城市,树立精品意识,营造更有辨识度的城区形象。
在提升治理水平上彰显示范担当。经过多年快速发展,街道形成了显著的人口密度高、人员流动性高、经济活跃度高和社会结构多元、矛盾诉求多样的“三高两多”社会形态特征。“三高两多”的社会形态既是民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基层治理承压的问题所在。我们要在高密度、多元化城区治理路径上持续探索创新,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和水平。只有让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决策,让他们成为民治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他们才会对我们的工作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在提升民生福祉上彰显示范担当。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自家的事”,时刻关心百姓安危冷暖、千方百计排忧解难,让老百姓的日子更有奔头、生活更有劲头。要一颗真心为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居民。要一双慧眼察民情,真正做到既入群众家门,又入群众心门,让工作如春风化雨、润人心田。要一诺千金解民忧,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龙华实践中彰显示范担当,必须统筹兼顾、系统发力,确保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强。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困难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必须在新的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中精准把握、系统推进、全面发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树立“三种思维”。高质量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思维理念,有章有法、有板有眼、压茬推进,真正做到行稳致远。一是系统思维。基层工作涉及千头万绪,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善于以“十个指头弹钢琴”来思考谋划。要把工作分为基础型、重点型、疑难型等不同类别,突出工作重点,找准主攻方向,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提速提效。二是创新思维。面对高质量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善于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难题、破瓶颈。要把上级精神同本部门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把上级精神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思路举措。凡事要多做“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做“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三是底线思维。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有底气、有准备应对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坚持“三种导向”。导向是行动的指引和方向,我们要科学谋划、理清思路,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一是目标导向。对照确定的目标任务,要工作再细化,责任再压实,把指标任务分解到位,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坚持挂图作战、加速推进,抓的真抓、干的实干。今年部署的任务要清单化、项目化推进。二是问题导向。要全面、系统、深入分析研究,坚持扬长补短和扬长避短相结合,既着眼当下、也注重长远,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短期主义,真找问题、找真问题,进一步增强工作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实现当前发展见成效、长远发展后劲足。三是结果导向。要强化“变现”能力,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用进度和成果说话,把工作成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指标数据上。比如经济工作,每一个指标都不能放过,每一个指标都要“多打粮食”,确保工作落实有标准、有成效。
保持“三种作风”。多一点努力,就多一分成绩;多一分勤奋,就多一分收获。我们必须以扎实的作风提效率、抓执行、促落实,一步步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一是要雷厉风行。要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意识,始终保持“紧在前头、快在前头、干在前头”的奔跑状态,杜绝“等靠要”,消除“温吞水”,一有任务马上行动,得到指令及时冲锋,用时间上的主动赢得发展上的主动。二是要奋勇争先。要扛牢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凡事讲求高标准、追求高质量,拿出“干就干好、干出成绩、干出亮点”的态度,把工作做出色、做出彩、做出众,让更多民治标杆立起来,让更多民治模式树起来,让更多民治品牌亮起来。三是要团结一致。高质量发展是全民治人的共同事业,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各级干部既要带头示范,又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更加充分激发广大群众、市场主体和企业家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人人为民治发展献计出力、增光添彩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在中国式现代化龙华实践中彰显示范担当,是开创民治美好未来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4年,街道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区部署要求,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提升都市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成色,在中国式现代化龙华实践中彰显示范担当,为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民治贡献。结合街道实际,我们要重点聚焦“七个牵引”,努力实现“七个突破”:
(一)坚持以数字经济核心区为牵引,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实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我们要坚持做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着力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深圳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全面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围绕“一核两轴三心多园”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核心区。积极推进深圳北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引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重点软件企业,努力打造成为全市软件产业主力承载区和软件人才宜居宜业宜创集聚区。鼓励华南数字谷、北站壹号等楼宇运营主体加大数字经济优质企业、总部企业招引力度,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数字经济楼宇和园区,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持续宣传“1+N+S”政策体系,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和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一批数字转型标杆企业。
二是积极抢占潜力新赛道。积极落实市“20+8”产业集群战略部署,以区“1+2+3”现代制造业战略体系为牵引,以产业融合和智能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发挥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在行业前沿策源功能,通过深圳市电子商会等平台,积极引进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落户,加快推进海克斯康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推动拓展无人机即时配送场景,建设一批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在市图书馆北馆等公共空间建设无人机末端配送设施;在北站中心公园开展特色空中飞行表演活动,在白石龙音乐公园建设单点环线,推动“低空经济+旅游”融合发展。
三是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以打造中部国际工程设计总部经济集聚区为契机,积极发展工程设计等高端化、国际化专业服务业。利用广深港高铁通勤更加便利的优势,推动香港会计、审计、法律及金融、科技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在民治设立分支机构。强化生产性金融服务,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高水平打造北站产融结合示范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引进高端优质酒店资源,积极培育夜间经济、线上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
四是持续释放消费活力。抢抓港人北上机遇,持续扩大开市客华南总部辐射力,串联红山6979、奥特莱斯8号仓及港澳特色街区等重点商圈,打造既覆盖港澳又辐射内地的“大消费区”。稳固和扩大传统消费,引进和培育更多批零住餐领域龙头企业,推动落地首店、旗舰店,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商业载体。不断优化消费环境,积极推动商场设施、交通出行、物流供应等服务提升。大力拓展消费新业态,积极发展智慧零售、即时零售等新业态,鼓励大型商业中心利用AR、VR等技术打造元宇宙示范应用场景,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
五是营造更优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深圳北站枢纽“流量效应”,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创新创业第一站”。树立“大招商”理念,积极做好招商落地服务工作,做好全过程跟踪服务,不断提高招商的成功率、落地率及转化率,推动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聚集一群”新局面。全力做好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登记工作,深化“十百千万”惠企服务机制,擦亮“惠企服务日”“政企沟通早餐会”等企业服务品牌,加强精准“滴灌”式服务。紧扣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的“人、钱、地、房”等要素制定服务清单及工作指引,健全分级分类的全链条闭环企业诉求服务机制,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为企业扩产增效注入“强心针”。搭建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办好开发性金融机构进民治及银行、证券、担保集团、产业基金与企业对接等活动。
(二)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融合上实现新突破。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主动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进一步放大民治区位优势和国际化示范街区品牌,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增添发展活力。
一是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坚持“一社区一策”,以片区提升带动全域发展,打造“接地气、聚人气、引财气”的特色社区。聚焦“七个一”创建任务,加快推进民乐社区“百千万工程”典型社区培育工作,梳理形成更多叫得响、推得开的亮点经验。高标准推进白石龙红色美丽乡村试点工作,打造“一村两站三馆四中心五园N地标”品牌。积极开展“三宜小村”创建,加快推进沙元埔、白石龙等6个城中村综合提升,继续做好城中村保障性住房品质化改造。落实好与广西凤山、河源紫金对口帮扶协作,努力实现成果共享、互利互赢。
二是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依托和放大“一条铁路”(深圳北站高铁)“一个片区”(北站国际商务区)“一个中心”(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一所学校”(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四大显著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文化等各方面合作交流,着力打造深港合作交流“桥头堡”。发挥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支点作用,搭建深港就业“立交桥”,为港澳人士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依托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等平台,持续擦亮“手牵手、向前走”青少年品牌活动,强化文化交融。完成港澳特色街区建设,着力打造深圳最大的港澳特色活力业态集群。
三是努力营造开放融合新格局。依托国际合作中心、深圳北国际人才驿站、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等载体,深化全景式国际化服务,打造更多对外交流平台、形象展示窗口。聚焦外企和外籍居民的高频需求,深化政务、教育等重点领域公共服务。以深圳北站周边片区作为示范窗口,推进主干道、门户节点双语标识建设,不断完善国际化城市环境。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区,打造一批功能完备、特色浓郁的国际化社区,持续擦亮民治国际化示范街区、国际化商务交往特色街区品牌,全面塑造国际化城区新形象。
四是谋划推进一批改革创新项目。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区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结合基层实际深化改革和探索创新。聚焦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把制约发展的“小堵点”疏通,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改好,打造一批叫得响、擦得亮的改革创新示范品牌。以股份合作公司换届为契机深化集体经济改革,完善集资监管制度,鼓励引导转型发展。深入推进工程管理领域改革,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等管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聚焦社区人少事多等问题,探索进一步优化社区工作站组织架构,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及考核评估方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三)坚持以两大重点片区建设为牵引,在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错位布局,以北站国际商务区和梅林关片区两大重点片区建设为牵引,以集聚高端要素和促进产、城、人深度融合为方向,不断完善公共配套、优化发展空间,持续彰显城市魅力。
一是全力推进北站国际商务区发展。推动加快完善空中连廊体系,完成长顺路空中连廊工程,开工建设留仙大道西段跨街连廊。加快推进担保总部大厦、优质酒店、设计产业园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都市核心区城市品质。持续优化片区功能布局与公共配套,完善绿地公园、休闲娱乐、高端居住等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绿芯·天元地标、U型绿谷北段、红山文化公园等公共配套项目,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将北站国际商务区打造成为资源融通的“国际会客厅”和城市生态共生共享的低碳样板,与福田中心、南山中心一同构成深圳城市中心的“黄金三角”。
二是积极推进梅林关片区建设。以建设大湾区数字经济核心引领区、数字科创先锋示范区为目标,立足国际视野,加快推进梅林关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竞赛方案整合深化。积极推进梅林海关口岸设施用地及梅林关交通设施用地搬迁工作,完成民乐地块、民治地块等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进一步盘活释放片区存量空间,提升整体发展能级。加快推进华南物流园转型升级改造,积极推进玉龙滨水城市公园、民乐片区规划学校等重点项目建设,让“站起来的城”加快变成现实。
三是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构建多层级、广覆盖、全连接的通道网络,配合推进深大城际、深惠城际、梅观高速市政化改造南段建设,建成中华路等7条道路,加快推进民鸿路等5条道路建设,持续完善“三馆两院”、设计产业园、简上综合体等周边配套道路建设。推动龙塘停车场、民治综合车场投入使用,协调推进一批立体停车场建设。加快“瓶改管”攻坚力度,推动实现点火率达100%。积极推进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建9个超充站。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电梯加装等工作,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四是全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持续发挥“城市更新+利益统筹+土地整备+综合执法”复合政策效应,全力保障北站国际商务区和梅林关片区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完成樟坑、上塘、牛栏前等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土地入库工作,加快推进华南物流园土地整备利益统筹,积极开展22、25、27号线征地拆迁等工作,完成20万平方米土地入库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民乐路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前期工作,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分类处置、分步实施、综合治理”思路,有序推进减存量工作,完成53.4万平方米“减存量”任务。深入推进违建日常网格巡查监管,实现全区域常态巡查监管覆盖。
(四)坚持以市容和交通“双提升”为牵引,在优化城市形象品质上实现新突破。针对街道在市容环境及交通秩序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我们将2024年定为“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双提升年。要对标先进地区市容环境标准,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不断以“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雕琢品质城区,切实提升辖区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
一是全力改善市容环境品质。探索实施城市总设计师、社区规划师制度,在塑造高密度建成区整体风貌上下功夫。完成中梅路、民繁路及人民路(工业路-龙胜路段)提升工程。积极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完成白松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新彩青少年极限公园、红山文化公园建设,全力配合落实“山海连城”计划,加快推进民悦公园(碧道)建设,打造联通北站中心公园、白石龙音乐公园等公园慢行系统网络。积极推动开展第六立面试点工作,构建更具都市魅力的城市天际线。
二是提升城管精细化水平。以严考核推动“城市管家”高质量履职履责,以强管理推动社会物业管理单位大力提升市容环境工作水平,形成“大城管”工作格局。大力推行数字城管,建成并推广运用AI城市管家,试行城管事项清单化和市容环境模拟测评常态化。深化街区定格制改革和分类分级管理机制,持续抓两头促中间,滚动式提升全街道市容环境品质,力争全年市容环境综合指数测评成绩排名进入全市前20名。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民乐等11个垃圾转运站整治提升,新建7个城中村垃圾房。全面推进“百分百社区”创建,完成7个社区创建达标验收任务。鼓励社会投资建设街道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工作体系。
三是强化交通秩序整治。充分发挥社区交安站作用,建立短平快交通隐患治理机制;深入推进交通组织微循环、交通设施微改造,推进龙华大道民旺路口等6处路口增设智慧路灯,强化华南物流园、深圳北站交通枢纽、开市客等重点片区周边交通整治,优化改造交通要道渠化岛,推动一批智慧监控、智慧交通、智慧停车场项目建设。以电动自行车治理为切入点开展交通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创新交通安全宣传,进一步提升头盔佩戴率,力争交通事故量稳步下降。
四是打造绿美生态城区。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鼓励重点企业、园区开展节能降碳升级改造行动,打造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建筑等一批“近零碳”试点。深入开展“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加强扬尘管理,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稳步提升,臭氧浓度改善幅度持续增大。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面源污染整治,配合推进雨污管网、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协助做好油松河水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强化民治水库、民乐水库管养效能,推动治水从巩固治污转向全面达优。
(五)坚持以打造高密度城区治理典范为牵引,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深化基层治理探索实践,坚持多元协同、共治共享,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塑造大安全格局。稳步推进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机制,强化应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继续推进应急管理服务站布局建设,加大“第一响应人”培训力度,切实以最小应急单元织密织牢“5分钟救援圈”。选择一个城中村和一条主干道作为试点,开展地下空间安全智慧监测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城中村供用电安全整治工作,完成沙吓村、沙元埔村供用电整治工程。持续推动存量隐患自建房“扫雷”专项行动,确保隐患闭环整治销号。强化执法监管力度,严查群租房、“三小”场所违规住人等重点安全隐患,持续开展打通生命通道行动,确保辖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二是持续筑牢基层平安堡垒。深刻把握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入推进“定格+”群众诉求服务工作,推动矛盾预防在先、发现在早、解决在小。持续推进群众诉求服务“固定站点+临时站点+流动站点”建设,让群众有事找得到人、办得成事。严格落实“三到位一处理”和信访工作法治化要求,全面做实街道领导包案制度,真正把“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办好办实。充分发挥民意速办、“精智解纷”等平台作用,推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尽最大努力减少信访总量。完善平安建设中心功能,落细落实“1+6+N”工作体系。深化立体化、智慧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视频扫盲力度,高压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是不断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纵深推进“定格+”治理机制和“一社三会”工作机制,做深做实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机制。深化“三区融合”模式,推进社区、园区(楼宇)、校区深度互动,促进资源互通和区域共治共享。探索“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径,广泛激发群众主动性、积极性,更好挖掘社区“民星”、引导社会资源,推动社区服务和治理颗粒度不断细化。持续推进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完成社区工作管理平台数据标准应用推广,统筹推进各类数字化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实现社区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利用,推动数字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取得更多实效。
四是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依托“家、站、点”及“委员工作站”等履职平台,积极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代表、委员固定日接访及代表直通车平台效能,建立“每周一督”机制;大力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示范点和医疗器械产业联系点建设,助推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家交流服务中心、同乡会、侨联、工商联等统战服务阵地作用,凝聚党外人士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探索“党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模式,将党群服务中心、职工服务中心等阵地打造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诉求通道。积极推进“无讼社区”“无讼园区”建设,全面压降“万人成讼率”。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活动,积极创建星级法治示范教育基地,做好北站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实现法治社区从点向面拓展。
(六)坚持以破解民生保障不充分难题为牵引,在稳步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上实现新突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动“民生七有”向“民生七优”转变,努力绘就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一是高质效推进民生项目。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完成上河坊长者服务点等6个民生实事项目,增强民生微实事反哺效应,开展民生微实事、居委会活力资金项目300个。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推动安居华越龙苑、安居中龙苑建成投入使用,新增保障性住房2600套。丰富公共文体服务供给,积极配合做好市美术馆新馆、市图书馆北馆运营工作,推动市文化馆新馆加快建设。配合推进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投入运营,推动深圳中学龙华学校、龙华高级中学初中部等4所学校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开工建设白石龙文化中心、区音乐艺术中心、动漫美术馆、妇女儿童中心,以一批优质的民生项目,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身边的民生保障成效,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是高标准优化民生服务。深入开展“定格+”走访关爱帮扶工作,完善特殊困难群体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帮扶救助机制。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探索“政府+市场+公益”的长者服务阵地运营新模式,全面完善养老基础服务设施,全覆盖推开14个社区长者助餐服务,积极培育银发经济,高标准运营尚誉红山里“一老一小”群体共融建设示范点;加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争取实现公办托育机构零的突破,新增托位数300个。发挥“1+2”助残服务平台作用,为辖区残疾人提供精智康复融合、文体艺术等“N+”多元服务,扶持“荔枝花开直播间”“家属援助计划”等促就业、助帮扶品牌服务项目。深化“一核三平台四坚持”民治退役军人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双拥公园建设,持续提高“崇军示范生活圈”辐射影响力。
三是高品质涵养文化底蕴。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弘扬奋斗文化,发掘培育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主阵地。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现代化数字化红色教育基地。以民治传统文化体验中心为阵地,举办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不断提升文体服务竞争力,依托简上体育综合体、市美术馆新馆、市图书馆北馆等平台,积极引进一批高质量文体赛事活动。用好“民治有道”微信公众号与视频号等自媒体,积极讲好“民治故事”,打造民治宣传名片。
四是高水平发展各项事业。大力发展工会组织,确保百人以上企业建会率保持动态100%,打造美团职工之家、数智工会主题公园等服务阵地。深挖志愿服务资源,力争志愿者骨干力量增加50%,全力做好“情暖北站”系列活动,持续擦亮志愿服务品牌。加大“三新”领域妇联组织建设力度,推动妇联组织触角向纵深延伸。提升居民“家庭+心理”能力建设服务,持续打造“心”暖万家品牌项目。推动14个社区全覆盖成立社区基金,擦亮“千万民贤关爱基金”帮扶困难群体品牌,精准化、精细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国防动员和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完成年度征兵工作任务。
(七)坚持以持续擦亮党建品牌为牵引,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努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得更加奋发有为,切实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以实际行动体现对党忠诚。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理论武装,强化教育引导,推动街道党员干部群众信念坚定,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规矩。用好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美团大数据中心等阵地资源,探索开发“行走的思政课”专题研学路线,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的能动性。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舆情监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全面提升舆情应对工作能力。
二是以坚强堡垒夯实党建基础。深入推进“标准+质量+示范”,实施社区党组织“堡垒行动”,深入推进奋斗型模范机关建设,扩大“三新”领域党组织有形有效覆盖,织密“小个专”党组织网络,推进各领域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坚持“中心工作到哪里、组织就延伸到哪里;矛盾问题在哪里、组织就建到哪里”,深入实施居民小区党组织覆盖“源头工程”,大力推进红色物业、红色工地建设,着力推动在建及预售小区党组织全覆盖。强化党员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各行业各领域和落实重大任务中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持续推进党群服务阵地“优服务”工作,更好实现服务与居民需求双向奔赴。
三是以鲜明导向激励干事创业。深化推进“三战融合”“雏鹰计划”“揭榜挂帅”等机制,建立“系统化+常态化+实战化”全链条培训体系,强化“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培养,把土地整备、信访维稳、应急处置等重点一线工作作为培养干部的“练兵场”。注重年轻干部培养,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干部梯队。聚焦“事、岗、人、能”四维识人辨材立体坐标,精准绘制岗位职责、动态表现、侧面评价、自我剖析、职业规划“五维画像”,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嵌入式考核,让实干者实惠、优秀者优先,推动形成“人人争先、事事率先、处处领先”的火热局面。
四是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持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规范经费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开展饭堂餐饮、办公耗材、固定资产专项监督,推动勤俭节约蔚然成风。探索“信访、纪检、审计”联动的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新模式,深化“数字反腐”“智慧审计”和廉洁合规治理,铲除腐败滋生土壤。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常态化加强党性教育、政德教育、警示教育和家风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同志们,新的使命催人奋进,新的蓝图令人憧憬。号角已经吹响,征程已经开启,唯有不懈奋斗、勇毅前行,才能把民治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奋进,真抓实干、砥砺前行,推动民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绩,为全面提升都市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成色,在中国式现代化龙华实践中彰显示范担当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