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湖街道领导班子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总体目标,奋力推进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南湖街道获评省级“儿童友好街道”,渔邨社区获评全国老年友好示范性社区,街道党工委荣获第六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为创建“三力三区”、推动罗湖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南湖力量。
一、工作思路与成效
(一)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聚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现新提升
学思想、强党性,守牢政治建设“制高点”。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开展“第一议题”学习35次。谋实抓细第二批主题教育,街道领导班子深入社区企业开展调查研究350余次,制定调研课题10个,梳理问题清单10项,解决民生实事15项,创新运用调研成果转化30项。
夯基础、提质效,筑牢基层党建“主阵地”。推进“两个覆盖”攻坚行动和居民小区“三个全覆盖”,全年成立“两新”党支部24家、住宅小区单独组建率达到100%。全市率先打造首个文旅产业园党群服务阵地。大力开展城中村治理“固本强基”工程,成立向西股份公司党群服务点,修缮向西村东区主街,打造向西村史文化墙,城中村面貌有效改善。推进新兴领域党建阵地建设,新建深圳火车站等暖蜂驿站4处。开展红色文化提升行动,推出5大研学游购主题共计14条精品线路,打造罗湖口岸百米历史文化展展览,红色血脉基因更加厚重饱满。
严纪律、优作风,织密廉洁监督“防护网”。驰而不息纠“四风”、改作风、树新风,合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强化对重点领域、敏感事项的监督。深入开展街道政治生态分析,探索制定《南湖街道关于探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基层样板推动高质量发展促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一社区一特色”党风廉政宣传,全年建立完善廉洁文化宣传阵地8个,廉洁文化作品66个,辐射1629人次,涵养风清气正、崇廉向善的政治生态。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任务目标,以招商引资、产业升级为工作发力点,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厚植发展基础,高质量发展优势逐步显现。坚持宝地宝用原则,挂牌建设5栋深港融合主题商务楼宇,助推深港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和深度合作。用好招商引资“关键一招”,全年累计对接走访企业200余家,招引落地企业140家,其中跨区迁入21家,新注册20家,纳统99家,新增营收38.17亿元,新增纳税1920万元。联合区文体局高标准打造全市首个旅游产业园——金威旅游大厦,吸引50余家旅游企业入驻。大力推进医美产业发展,招引普瑞眼科医院等医美健康公司落户天安国际大厦,助力医美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全面铺开。
创新消费场景,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建成汇金天琅、湖心公园、向西鸡煲一条街、深南万科里广场等4个深港融合消费街巷。其中汇金天琅、湖心公园两处特色街巷成功打造为“南湖街道人民南港式夜间经济示范点”,周边餐饮门店客流量平均提升近1倍,获评“2022年度深圳基层改革创新先行示范优秀案例”。组织开展“五一”全民探店音乐节,印发6000份人民南街区消费地图,承办首届罗湖深港文化月系列活动最大活动版块“人间百味烟火罗湖”美食市集,活动期间金光华广场同比客流增幅158%,日均客流超3万人。
做实企业服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街道22个企服小组116名领导干部有力有形参与日常企业服务工作,全年共走访企业2465次,协调解决各类诉求288条。全面落实股份合作公司监管与服务,全区率先完成股份合作公司换届选举,受理处置股份公司重大事项、各类日常工作备案申请等11项。推进罗湖商业城品质提升,协同区发改局等部门完成关于罗湖商业城调研报告,助推罗湖商业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三)聚焦城区功能品质提升,抓紧抓牢市容市貌、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美好幸福街区取得新成效
市容市貌环境品质稳步提升。建立文明创建常态化体系,明确辖区85个样本框点位的责任领导及责任人,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迎检。健全市容市貌协同治理方式,构建“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多元治理模式,开展市容环境整治行动,整治市容环境问题2335个,整改率100%。办理万科里等查违案件3宗,结案2宗,完成违法治理面积10.44万平方米。南湖街道2023年市容环境综合指数测评等次为A,排全区第2名。
重大项目攻坚克难蹄疾步稳。推进边检总站二大院、船步街片区棚改,顺利攻克边检总站二大院棚户区改造项目华润老干楼5户滞留户签约及交房难题。加速推进人民南路综合升级改造,年内完成项目现场勘查及方案设计工作。积极落实2023年地铁17号线嘉宾站、罗湖西站等两站点共计11处建设协调任务。未纳管16条道路改造工程率先竣工,“瓶改管”增补工程率先完工,成为全区首个进场施工、首个完工街道,项目惠及29个小区及城中村,为1046户居民用户提供用气保障。
(四)聚焦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着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层共建共治共享实现新跨越
创新工作机制,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修编《南湖街道防汛防旱防风应急预案》等4项应急预案,奋力抵御“苏拉”“海葵”“9·7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灾害,累计转移人员960余人,抢险救灾55处。制定《南湖街道基层治理综合网格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推动构建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基层治理格局。强化党管武装工作,纳入街道发展一体规划,街道武装部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探索形成安全生产“三联单”问题上报机制,上报安全监管中难点、堵点问题20余条。
深化整治力度,重点区域综合整治落地见效。深化罗湖口岸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多部门“高压、高标、高效”集中整治,口岸片区“黑车”“水客”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打击。聚力攻坚完成火灾高风险区域整治工作,排查各类场所3123家,排查火灾隐患2.7万条,投入200余万元建设两个城中村智慧消防监测点,安装1759个逃生窗、859套逃生缓降器,为100户独居老人开展智慧安防服务,全面提升辖区火灾防范能力。
(五)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辖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社会民生福祉取得新成就
强化保障,兜牢社会民生救助底线。全年累计为重度残疾人、困难残疾人发放补贴189.7万元,发放监护补助53.76万元。审批通过40户低保家庭的复查申请,发放低保金及生活扶助金112.33万元,结对帮扶困难家庭12户,发放帮扶金8.6万元,筹集善款15万元。做实做细“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对辖区25名困境儿童建立一对一服务管理档案,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补贴共10.19万元。推进2023年社区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完成140户改造申报,总体工作完成进度达100%。
创新方式,政务服务更加便民高效。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开展港人港企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计划,精简港人港企申办环节办事材料,政务服务更加优质便捷。街道政务窗口全年受理总业务量33197件,群众满意率达99.99%,按时办结率达100%。创新开展“政务服务”进商圈进社区,实现社保自助终端机在人民南商圈暖蜂驿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紧贴需求,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全年立项“民生微实事”项目共68个,投入项目金额1683.48万元。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指导友谊小区等10个小区开展换梯工作,推动东乐宿舍2台电梯落地施工。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全年开展线下法治教育宣传13场、法律咨询服务152次。推进爱国卫生运动,街道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渔民村获评深圳市爱国卫生网红打卡点。做好劳动保障与劳动就业,开展就业指导2487人次,为就业困难人员核发就业补贴56.84万元。
二、目标与措施
(一)强化党建引领、凝心铸魂,以更硬作风、更高站位不断筑牢基层党建“战斗堡垒”。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效,重点推进城中村“固本强基”工程,推进“两个覆盖”攻坚行动和居民小区“三个全覆盖”,建立健全暖蜂驿站运营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加强党建品牌打造。持续开展红色文化提升行动,深化“一社区一品牌”工程,建设大中华广场港人港企服务阵地、罗湖金岸小区居民党建示范点,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社区党建品牌矩阵。
(二)坚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以更实的举措、更快的速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紧抓重点工程项目进度。重点突破船步和边检二大院棚改项目剩余疑难杂症,紧密推进B1地块清表、罗湖村试点改造、远东妇儿医院等立体车库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提升核心街区功能品质。全面提升街区首位度显示度。加快推进人民南深港融合消费街区提质升级,压茬推进人民南综合升级改造工程,大力挖掘深港融合、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特色亮点,深入谋划“深港文化月”“五一”“国庆”文娱促销活动,推动人民南商业街区出圈出彩。
(三)突出“招大引强”、产业集聚,不断优化辖区产业空间品质,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蓄能。推进招商引资“源动力工程”。开展闲置产业空间提质行动,推进楼宇产业空间资源整合与信息整合,盘活各类低效产业空间。健全“招、落、服”一体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拓宽招商资源线索来源,精准招引一批市外大型公司落地南湖。推进医美、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全链条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加快打造金威二期、三期旅游产业园,招引20家以上旅游行业企业。用好用活“医美十条”等产业政策,招引医美头部企业落地,推动春风路、深房大厦等打造医疗美容、医药美品等消费集聚区,在口岸片区打造涵盖医美口腔、中医服务等消费综合体,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新优势。
(四)锚定民生福祉、群众期待,以更大投入、更高标准提升辖区居民幸福指数。提升服务意识。加快推进口岸地区一站式政务服务落地,打造港人港企专属服务“一本通”,依托暖蜂驿站推进政务服务窗口前移,探索建立街道-社区-项目”品牌三品联动模式,系统地打造具有街道、社区、项目特色的“南湖微品”,努力让辖区群众感受到变化、得到实惠。做好兜底保障。扎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围绕辖区“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稳步推进街道长者服务中心、适老化改造、托育服务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