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情况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南山区应急管理局2023年工作总结暨2024年工作思路

信息来源:南山区应急管理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4-03-04 16:5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区应急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围绕体系固安、整治保安、科技强安、基础护安、共治守安“五安体系”工作主线,建立完善“大安全、大应急”体系框架,加快推动应急管理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安全发展先行示范的南山样板,以高水平安全护航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年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有力应对了超强台风“苏拉”、“9.7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领域保持“零伤亡”。城区消防连续5年未发生亡人事故,应急管理绩效考核连续四年全市第一,牢牢守住了安全生产基本盘、基本面,辖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一、聚焦体系固安,以齐抓共管保障城市高水平安全发展。

  (一)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夯实制度基础,完成新一轮《党政部门安全职责规定》修订,层层签订年度安全责任书,出台安全事故“举一反三”长效工作机制,率先明确快递、外卖等平台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新领域新风险安全监管职责。拓展“1+N+8”体系架构,在原有大安全领域“1+4”协调机制基础上,新增设立危化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建立校园及周边安全综合治理联防联动工作机制。成立南山区减灾委员会,建立健全南山区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率先制定首个区级人员避险转移安置管理办法。

  (二)压实各方安全责任。压实党政领导责任,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安全生产工作40余次,区四套班子节前、节中带队开展分管领域督导检查,安全生产逢会必讲、逢节必查,有效传递真抓实干、履职尽责的责任导向。压实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区安委办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每周三定期召开调度会,改“定点考核”为“综合考核”,对首批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任务实施责任化管理、清单化推进。压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实施分类分级监管,创新“执法人员+安全专家”模式,全年检查企业3.5万家次。

  (三)优化应急处置机制。修订《南山区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形成区应急委+39个专项指挥部的应急工作体系,开展危化品道路交通事故“双盲”应急拉动、“应急使命·2023”综合演练——桂庙隧道受淹应急演练、地面塌陷演练等多场大型专项应急演练,组织各类应急救援演练达90余次。

  二、聚焦整治保安,以系统治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一)强化隐患整治攻坚。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全区累计检查各类企业26908家,帮扶指导重点企业879家,发现隐患57881处,整改隐患57438处,排查重大事故隐患261宗,已整改261宗,整改率100%,立案查处427宗,处罚罚款786.684万元,有力整治南贸市场木质阁楼、麦地巷61号、华润五丰等一批“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安全隐患问题。

  (二)打好安全隐患督办“组合拳”。通过督查、警示、约谈、通报、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措施强化辖区安全隐患督办工作,严格落实闭环管理,累计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督导检查行动3轮,同步印发通报3期,约谈环卫、建筑工地等高风险人群4次,印发安全生产事故警示通报2期,下发安全隐患督办函19份,挂牌督办3次。

  (三)突出重点领域排查整治。道路交通方面,开展“南山交安十二条”、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货车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投入真金白银持续加大保障力度,全力稳控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建设施工方面,推行在建工地每月安全生产管理评比通报、每季度红黑榜评选制度,从严落实“南山15条”硬措施,检查单位数同比增长46%,查改隐患数、行政立案数及罚款数额同比增加一倍以上。工贸行业方面,聚焦重大事故隐患开展专项执法行动,试点建设“企业画像”“园区画像”系统模块,指导督促各街道建立小散工程重点监管清单,筑牢工贸企业安全监管责任链条。城区消防方面,推进7个火灾高风险区域整治,持续开展消防专项治理,挂牌成立8个消防救援所,织密织牢基层消防安全防护网,城区连续5年未发生火灾亡人事故。

  三、聚焦科技强安,以智慧赋能建立城市安全数字化治理新模式。

  (一)延伸灾害风险感知触角。充分发挥南山区科技强区优势,率先建成林火监测预警、易涝点水位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危旧房屋监测预警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拓展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在应急场景中的深入应用,实现对灾害风险的一张网实时动态监测和闭环管理。

  (二)升级打造二代应急指挥中心。构建“大数据在平台、N应用在部门”的综合监测预警指挥体系,推动“三屏”系统100%接入3400余名三防责任人、87名森防责任人、6支消防救援队伍和65个应急管理站,实现全景化的数据传输和可视化的指挥调度。

  (三)打造2.0版本的“三小”场所智慧监管系统。对辖区具备阁楼住人条件的4036处场所安装的红外感知设备进行迭代升级,提高设备感知效能和隐患处置效能,持续开展动态监测,累计处理报警事件22191宗,城区连续5年未发生火灾亡人事故,“人防+技防”监管获评全市“十大安全实事”。

  四、聚焦基础护安,以资源下沉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百米”。

  (一)打造基层应急救援“生力军”。依托现有森防队伍,成立区级应急处置大队,将65个既有应急管理站、21个“2.0”版本新建站、780名应急队员统一纳管,初步建成“灭早、灭小、灭初起火灾”的“5分钟救援圈”。在全市率先探索打造适应多灾种、提供综合服务的“应急管理服务站”,承担起辖区多灾种应急救援、抢险救灾、隐患排查、社会救助、安全宣教等任务,有关经验做法先后被《中国改革报》《改革内参》等报道、宣传推广,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专门听取汇报。

  (二)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完成445公里市政道路地下空洞检测,完成全区102个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十个有”建设和“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目标,其中26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数量在全市各区排名第一。升级改造西丽、板桥、大冲三个物资仓库,全区仓储总面积扩充至6183平方米弹性物资储备圈,储备各类应急物资约8.3万件,加快构建“区级为主,区街共建、重点行业企业参与+企业代储”的应急物资储备新模式。

  (三)筑牢基层安全底座。推动工作重心和服务向基层下沉,高标准推进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四个规范化”建设,各街道规范化一级自评达标率达100%,实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人管、专人管、管专业。

  五、聚焦共治守安,以社会共识构建安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推进安全宣教矩阵建设。依托南山安全教育体验馆打造具有南山特色的安全法治宣教品牌,组织2.7万名建筑工人参加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教育,组织3000余名道路运输企业及快递等新就业群体参加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教育,体验馆获评2023年深圳市安全教育五星级基地。

  (二)大力培育安全文化。精心策划拍摄《森林防火安全指南》《三防系列公益广告》《南山少年开学安全第一课》三部公益广告短视频,在学习强国、广东应急管理、创新南山等各级平台和公众号上展播,分别荣获2023年深圳市应急管理宣教作品征集展播活动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三)深入实施“安全助企行”活动。优化升级“五送五帮”服务内容,为辖区企业提供暖心热线、上门服务、专家会诊等综合服务2726家次,提供安全培训302场次,助推企业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安全加速”、平安发展。

  (四)营造“人人懂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共识。完善“吹哨人”、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对各类途径投诉举报问题100%核实,同步通过学习强安平台曝光公布典型问题隐患和违法行为。普及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基础知识,2023年培训考核“应急第一响应人”1321人,超额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名干部获评深圳市“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突出贡献达人”。

  六、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4年,区应急管理局将继续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总纲,以争创“首批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深刻吸取深圳欢乐谷事故经验教训,围绕应急管理“一件事、全链条”,重点聚焦“建设一个中心,完善一套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常备一批场所,解决一批难题”等“五个一”建设,抓重点、打基础、强弱项,加快推动城区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综合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以更高水平安全服务保障全区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一个中心,完善“1+8+N”监测预警指挥平台。一是挂牌成立区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会同编办加快推动区级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实体化运作,明确工作职责定位,建强配齐综合保障部、监测预警部、应急值班部、指挥调度部4个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启动24h监测预警和联合值守,有效发挥城区安全运行监测“大脑”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枢”功能。二是逐步实现安全风险“一网统管”。紧密协同8个街道办、32个重点部门及单位因地制宜开展分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数据互联和机制对接。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实战”原则,加快推进“水电油气”等城市生命线,城区易涝点、危险边坡、危化品等前端感知设备建设,并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平台系统及监控资源,建立风险监测、预警、分拨、处置、反馈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提高主动感知风险、研判风险、化解风险能力。三是强化应急联动响应。建立常态化的区委、区政府应急指挥机制,打造扁平化、智能化、情指行于一体的联合指挥作战平台,加强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置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联合调度。严格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时限、程序,试点开展各级“指挥长”“指挥员”专项培训,提高应急指挥专业能力,实现监测得到、指挥得了、处置得好。

  (二)完善一套体系,提高应急处置实战能力。一是抓好预案修订衔接。大力培训宣贯新修订的市、区总体应急预案,推动知责、履责,组织指导专项、部门、街道应急预案及时修订、做好衔接,形成“1(区总体预案)+44(专项应急预案)+8(街道应急预案)+N(社区预案)”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完善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二是抓好预案高效启动。坚持实用管用导向,开展数字应急预案智能应用平台建设,大力推广电子化预案、“一页纸”预案,对预案结构化拆解、流程化再造,简明扼要突出指挥体系架构、分级响应标准、部门职责分工等重点内容,督促指导各专项指挥部第一时间规范启动、规范运作,避免出现无人指挥、多头指挥、职责不明等情况。三是抓好预案演练。统筹组织区应急委各成员单位通过线上推演、紧急拉动、“单双盲”等形式,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综合应急拉练,加强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练好“分解动作”,提高应急处突实战能力。

  (三)打造一支队伍,推动应急管理服务和重心下沉。一是锻造专业应急尖兵。坚持“互相融合、各有侧重”的原则,统筹做好全区森防队伍、22座应急管理服务站建设管理工作,紧贴实战需要,对各站点实施专业化、差异化改造,分类打造应急管理服务特色站,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打磨一支人员齐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应急管理专职队伍。二是挖潜发挥队伍效能。按照“预防与应急并存,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聚焦“一专多能、一站多用”,推动完善应急管理服务站多灾种救援、社会救助、日常安全巡查、宣教服务、应急物资储备、社会应急力量联络等功能,融合共建共用共享,全方位发挥基层应急服务哨点、触角、阵地作用,推动队伍前置、装备前置、救援前置,成为群众身边信得过、靠得上的中坚力量。三是培育社会应急力量。按照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的要求,不断扩大“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培训规模,力争2024年内从1300人提高到12000人,加强社会公益救援队、志愿者队伍管理,建立和健全以各类应急专业队伍为支撑,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为辅助,以社会志愿者应急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体系,持续提高群众应急处置和社会动员能力。

  (四)常备一批场所,打造群众临灾避险转移安全港。一是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范化。全面落地实施《深圳市南山区人员避险转移安置管理办法》,提高台风暴雨、寒潮低温等极端天气下群众大规模临灾转移安置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统筹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工作站、公共文体场馆、中小学校等应急避难场所资源,补齐避难场所缺口,明确分级响应和开放程序,统一标配相关保障设施,让群众临灾转移安置工作有条不紊、有章有法。二是平战结合做好场所管理使用。平时,拓展“‘党群G+’24小时生活馆”、“暖蜂驿站”等场所紧急避险功能,全天候向公众开放提供紧急避险自助服务,各街道安排不少于3处社区中心类场所常态化开放,为小范围分散避险安置提供基础保障。战时,加强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在应急避难场所建立“街道社区、场所管理、避险团体、公安警务、卫生健康、应急服务”的现场“六方”管理专班,强化现场管理和服务保障。三是加快推动“平急两用”建设。会同发改部门研究推动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概念落到实处,摸底全区底数,建立完善征用调用机制,平时发挥原有功能,应急状态时满足临时避险、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需求。

  (五)解决一批难题,系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是面上统筹。深化巩固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成果,穿透式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2026年),加快完成2023—2024年新一轮事故灾难类安全风险评估,将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关口前移到管控容易导致群死群伤的重大风险上,严密落实“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二是条线发力。进一步调动发挥应急部门的综合优势、行业部门的专业优势,并充分依托信息化监管手段,让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让科技强安释放出应有效能,攻关解决一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危化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如,前海片区-月亮湾大道-危化品库区周边交通环境治理(客货混行、违规停车),电动自行车安全乱象整治(违规行驶、违规充电),建筑和小散工程现场“老毛病、低水平、坏习惯”整治、高层建筑电梯困人应急救援等。三是点上突破。坚持以小切口防范大风险,加快推动全区“三小”场所监测平台系统升级,丰富拓展烟感、声感、图像AI识别等功能,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时效性。聚焦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布点建设8个自动化无人机场,针对事故多发领域、关键场所、重点部位探索建立“空地联动”双线监管模式,打造无人机应急安全巡查体系。


触碰右侧展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