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鼎力支持,我们在严峻形势下奋发进取、顽强拼搏,河湖水质不断改善,防洪排涝体系不断筑牢,城市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水政监督执法不断规范,实现了2023年水务各项工作圆满收官,向着“十四五”目标更上一台阶。
(一)固投任务超额完成。一是抓统筹协调。不断健全专项指挥部和办公室工作机制,建立“每周一晚例会”制,对全局38个在建水务项目逐个研究,确保建安工程量稳中有升;主动提请市级会议研究解决难题2个;召开区级指挥部及办公室相关固投会议41次,持续跟进指挥部174个生态水务项目进展情况,研究协调解决问题54项;二是抓项目谋划。谋划“5+3”补水管网完善工程、中心区排涝工程、优质饮用水九期等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00亿元,定期研究前期报审报批相关事项,努力提高前期质量,推动尽快落地;三是抓攻坚克难。全力推进碧道(一期)、水库除险加固、罗田水厂新建工程、罗铁输水隧洞、城中村整治、天然气入户、公园品质提升等重点民生项目建设,抓进度、保要素、强调度,全年统筹完成固投70亿元,努力冲刺80亿元;四是抓亮点工程。2023年8月,宝安区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工程(茅洲河片区)深圳宝安定岗湖湿地公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3首个全国生态日深圳优秀案例展示中获最受市民欢迎奖,并被南方日报、人民日报、宝安日报相继报道。
(二)河流水质不断提升。一是大力推进问题排口整治。全区5172个排口,2023年日常巡查发现的问题排口188个,相比2022年下降72%,且其中通报1-3次的排口占比为87%,基本为面源污染影响的偶发问题;本年度已完成整治180个,整治合格率达到99.8%;二是大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创建。2023年新增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131个,总数达到4330个,创建率达到83%,超出市下达任务指标3个百分点;新增创建污水零直排区31个,总数达到43个,创建率达到60%,超出市下达任务指标10个百分点。三是大力推进全区水质提升。全区66条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及以上,优良河长(地表水III类及以上)达到110公里以上,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年度均值达地表水Ⅲ类,高于省IV类水考核目标。
(三)水资源管理成效明显。一是水源保障实现质优量足。铁石工程二、四期已完成验收,一期已完工,三期完成主体工程96.6%,水源保护区汇水范围已基本改变,工程已发挥阶段性成效,铁岗水库水质达到II类水,石岩水库水质达到III类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通水,我区实现东西江双水源供水保障格局。二是自来水厂建设提速增质。五指耙水厂改扩建工程通水投产,朱坳水厂深度处理工程主体完工,罗田水厂新建工程顺利开工,长流陂水厂改扩建工程完成设计,建成后可提供150万立方米/天的高品质自来水供应,大幅提升全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供水布局得到优化提升。三是优饮惠民工程完工见效。“三工程”七八期全部完工,年度完成36个小区优质饮用水改造、234个小区二次供水提标改造、53个社区给水管网改造、新增优饮水入户2万户,解决了管网老化锈蚀带来的水质下降和漏损偏高问题,群众满意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四是节水管理工作再上台阶。通过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验收,区委书记受邀在全国节水办平台分享节水经验;完成46家节水型载体创建,创建数量全市最多;在全市率先明确再生水利用投资建设主体,工业、市政领域再生水替代自来水利用量达到580万立方米,位居全市前列;全年用水总量预计为4.93亿立方米,是市下达控制线5.26亿立方米的93%。
(四)防洪排涝能力持续提升。一是组织完成规划评估。结合宝安区现状防洪潮体系及“5·23、9·7、9·15”暴雨暴露的问题,完成《宝安区防洪(潮)排涝规划评估修编》,系统提升机场片区等重要区域及新建排水设施的排水标准,并形成164个可实施的项目库。二是重点攻坚内涝点整治。牵头编制了《宝安区防洪治涝工作方案(2023—2025年)》,统筹推进全区105个积水内涝点整治,实行“一点一策”,快速高效缓解积水内涝问题,目前已完成25个、施工中23个、推进前期44个。三是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牵头编制了《宝安区积水内涝风险点应急处置预案》,工程整治措施完工前,汛期在105个积水内涝点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全面落实“三个责任人,四个联系人”及抢险队伍,备齐备足防汛抢险设备物资,出现积水内涝情况立即处置,有效应对了“5·07”等12场强降雨、“9·7”极端特大暴雨以及“杜苏芮”“苏拉”等5场强劲台风。四是提升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动态更新完善全区洪涝风险图,提前预判处置;同时,按照水利部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的要求,在西部中心区完成全市首个数字孪生试点建设,有效指导了片区排水调度和应急处置。
(五)碧道建设提速提质。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紧扣“一脊一带”、山海连廊部署,精准完成33条碧道详规编制,以规划为基础,指导全区碧道建设和布局;二是高效推进建设。新圳河碧道(一期)、西乡河碧道(一标段)上游段年底前完工,春节前开放,西部中心区“七彩碧道”年底前部分建成并具备开放条件,全年新建碧道35公里,全区累计建成188公里,完成255公里总任务的73.7%,生态环境长期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三是打造特色亮点。石岩环湖碧道全线开放,为全市最长环湖碧道,为碧道增添魅力,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和体验。
(六)排水监管落实落细。一是监管网格化,建立全区排水设施网格化监管体系,实行“3+N+3”监管责任分工和完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编制街道社区排水网格全要素图,细分76个排水网格,到位503名网格员,对网格内的排水设施运转、乱排污水行为进行全覆盖巡查监管。二是巡查全覆盖,全年共巡检生产经营类排水户4.4万次,发现整改各类问题4599处,全部限期完成整改,并开展排水户动态更新,全年排水户登记12757件,办证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排水户监管全覆盖。三是保护全过程,全面细化落实《加强排水管网保护十项措施》,制定涉排水设施施工全过程监管流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保障排水设施稳定正常运行,目前全区在建的涉排水设施施工项目203个。四是修整不停步,检测市政排水管网1081公里,清疏排水管网5381公里,修复破损管段11.8公里,全力打造高效闭环的全区排水系统。
(七)执法服务有力有效。一是建立全区乱排污水联动整治体系,开展垃圾中转站排水专项检查、在建工地汛前排查、汛前重点建设项目联合执法检查、废弃食用油脂收运处理排水专项检查、农贸市场、汽修洗车场所排水检查、侵占河湖等10项专项执法检查行动,整治乱排污水问题5.69万宗,立案查处113宗,作出处罚决定119宗,处罚金额448.6万元。二是做好夜间经济全面开放的服务工作,主动应对夜市经济排水带来的影响,推进环卫保洁冲洗废水截流抽排、夜市经济排水整治等专项行动,结合街道实际探索人工分流、半自动限流、自动截留模式3种工程整治模式,以及集中抽排、随冲随抽模式2种日常抽排模式并加以推广。三是深化“河长+检察长”工作,完善公益保护共治机制,推动公益诉讼与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衔接,办理“建设工程违规排放黄泥水入沙福河”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为全市水务领域首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并在全市推广。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固投建设推进受阻。一是前期审批、论证周期长。今年新开工项目较多,因涉及咨询勘察、深度论证、方案设计优化及项目报审报前期工作,时间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多,大部分下半年开工建设,短期难以产生较大实物投资量。二是部分在建项目后劲不足。比如三工程,铁石三期、新圳河碧道(一期)、西乡河碧道(一标段)等续建项目均处于收尾完工阶段,深港合作区4条碧道和内涝治理工程尚未启动主体工程施工,因项目贡献投资有限受阻拖延。三是在库项目纳投停滞。按照区主要领导指示,区水务局锐意进取,在原61亿元年度固投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再完成20亿元,为全区多作贡献。目前正协同指挥部各职能局积极谋划重点项目,但因区城管局负责的平峦山公园、城市品质环境提升工程等项目受城市整体规划等客观因素影响,年内无法开工纳投,预计全年完成固投65亿元,离80亿元冲刺目标还存在15亿元缺口。
(二)防洪排涝形势严峻。今年以来极端天气频发,短时强降雨、长历时降雨时有发生,今年9月份更是发生了罕见的“9.7极端特大暴雨”,在强降雨甚至超标准降雨的冲击下,将宝安区防洪排涝问题彻底暴露出来,其中城市内涝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暴雨,大部分内涝点虽然基本都做到了排查及时整治及时,但部分已整治成功的老旧易涝点出现了“返潮”现象,部分短时间难以彻底完成整治的易涝点现阶段仅能采取临时措施缓解内涝。
(三)面源管控压力剧增。一是夜间经济活跃。全区重点面源污染量大类多,包括102家农贸市场、2.6万家餐饮、1852家汽修厂,以及大量的夜市、夜摊、大排档等夜间经济活动,路面清扫保洁冲洗导致面源污水也通过雨水系统进入河道,破坏河流水质、水生态环境。二是老旧小区整治难以彻底。部分老旧小区(城中村)排水管网老旧破损严重,地下水渗入雨水管道,渗漏点多、排查难、整治难,导致雨水总口晴天有积存水,水质不达标,不符合零直排小区创建要求;三是乱排乱放屡禁不止。全区城中村乱排乱倒污水行为屡禁不止,部分美食街、农贸市场等场所存在清洗废水直排雨水系统,导致小区不符合零直排小区创建要求。经巡查,2023年以来全区路面冲洗面源污染问题清单达286处,其中100处使用强碱等化学试剂冲洗路面,对水质影响巨大。
(四)优良河长难以突破。一是攻坚难度显著增加。今年汛期较长,河流雨季达标风险较大,零直排区创建、雨水入污、沿河截污管退出等工程问题较突出,同时全区仍有20个问题排口未彻底整治,雨后易造成污水溢流,河流水质受到严重影响,难以获得突破性成效。二是老旧管网影响严重。一方面混流现象导致污水处理厂的负荷增加,影响了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雨季来临时,雨水径流夹杂着污水,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的质量。三是新管网立项缓慢。老旧管网渗漏难以发现整改,为从根本上消除此类问题,亟需推动新管网建设,我局积极协调区发改局推动新管网项目开工建设,但项目初期前期论证不足、与管网整体规划有冲突等因素,新管网工程尚未立项。
(五)补水设施系统不稳定。补水水量不足,我区河流生态基流需求量为196万m3/d,现状补水量为94.751万m/d,利用率只有80%,固戍二期、沙井三期尾水(约29.81万吨/日)尚未充分利用。补水设施不系统不稳定不安全,2023年以来,因补水不稳定导致21条河流出现无补水问题,水质受影响。
三、2024年工作计划
(一)聚焦经济发展抓固投。全面发力9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大空港新、铁岗-石岩水库水质保障工程(三期)等14个续建项目,重点推进107国道内涝治理工程、茅洲河干流碧道(沙井段)建设等12个新开工项目,全力谋划推进“5+3”管网完善工程、宝安中心区排涝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确保完成年度固投21.1亿元。
(二)聚焦EPC收尾抓结算。按照“完成全部项目的验收、100%项目完成结算书编制、75%项目完成结算审核、25%项目上报审计”的目标,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EPC工程验收结算,全年至少完成结算100亿元。
(三)聚焦严格管理抓水资源。铁石工程全面完工验收,报请备案生效后可调出一二级水源保护区面积26.17平方公里,释放经济发展空间;推动朱坳水厂第二原水管道工程的立项施工,提升宝安中心区供水安全度;推进长流陂水厂深度处理工程的前期工作,着力保障西部中心区供水需求。推进投资16.66亿元的优饮水九期工程进场施工。全力打造新安街道、机场片区节水示范点,完成再生水替代利用量600万立方米,确保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考核指标达标,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聚焦稳定达标抓水质。深入推进污水处理“双转变、双提升”,重点攻坚松岗一、二期、沙井一期等3座水质净化厂进水BOD浓度,力争达到100mg/L;加快实施新一轮“5+3”管网及补水完善工程,总投资46.6亿元,尽快立项启动治水2.0版本;狠抓问题排口的整治、面源污染的管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对全区已完成整治的423个暗涵暗渠、199个截污总口及32条沿河截污管建立动态跟踪台账,开展成效“回头看”,巩固雨污分流成效。有力有效推动全区66条河流水质年均值达到地表Ⅴ类水及以上,优良河长(地表水Ⅲ类及以上)达到100公里以上。
(五)聚焦韧性建设抓防洪。汛期前完成积水内涝点整治20个;深入推进《宝安区防洪治涝工作方案(2023—2025年)》项目建设,基本完成107国道(新安段)、固戍地铁站、鹤州桥底3个内涝治理主体工程,加快推进宝安中心区排涝工程和7个山洪截滞工程前期工作,推进600公里低标准管网改造工程、竖向标高研究及改造工程等项目前期;对121处河道浆砌石挡墙风险隐患点进行整治,并持续推进管网的检测、清疏、修复。
(六)聚焦高质量建设抓碧道。高质量高标准建成西部中心七彩碧道、深港合作区4条碧道、石岩河碧道等碧道(一期)工程,结合碧道建设实施水生态修复,系统提升片区公共空间品质,无障碍贯通衔接“一脊一带”的水廊主脉络;争取年底前开工建设茅洲河干流碧道(沙井段、松岗段)等2条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