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2014年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后,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核心地区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地区。但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全市域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区面积大、片区多、分布广,片区间发展差异显著,全市层面对示范区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的统筹引导亟待加强。
据悉,《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规划(2019-2025)》日前已经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获原则通过。该规划的核心就是摸查自创区发展现状,制定总体发展目标,识别各区、各片区发展重点,引导示范区各片区形成合理分工、多样化与特色化并存的格局。
据了解,深圳此次出台的规划将自创区发展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到2020年,自创区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成为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制高点,助力深圳完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的构建。
具体表现为: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国高企业突破1.5万家。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集聚一批高质量科研机构,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能力平台,部分行业进入全球中高端,市级以上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200家,PCT专利申请量达到2.3万件。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突破200个,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190人。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单位GDP能耗指标达到先进水平。片区发展不平衡有效改善,推进约15个片区转型升级,形成17个现代服务片区,22个高新技术产业片区。
到2025年,自创区创新能力进入国际前列,助力深圳形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具体表现为: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国高企业突破22万家。创新能力实现大跨越,原始创新和引领式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市级以上创新载体累计数达到2500家,PCT专利申请量达到82.8万件。创新人才梯队国际领先,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突破350个,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200人。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以上。片区内部发展均衡度显著提升,推进约30个片区转型升级,形成26个现代服务片区,44个高新技术产业片区。
在总体目标指引下,《规划》在全市重点发展产业中筛选出适合深圳自创区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并结合各片区发展的现状基础与条件,分别制定了10个区、70个片区的发展指引,为十个园区制定了差异化的发展策略,突出各自特色,形成重点突出、高效协作、多样化与特色化并存的统筹发展格局。
十个区具体分工如下:
1、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田园区
以“金融+科技+文化”为特色,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巩固发展金融、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支柱产业,开拓发展“智能+”、“金融+”与“健康+”等跨界及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专门专业服务业、时尚消费、商贸会展等战略支撑产业,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国际创新金融中心。
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罗湖园区
以“金融+科技+消费”为特色,巩固金融业传统优势,促进传统商贸转型,加速发展商务服务业,引导黄金珠宝业高端延伸,做大电子商务产业,推动商业业态创新,积极培育和布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总部基地和服务业基地。
3、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山园区
以“科技+金融+教育+服务”为特色,瞄准世界科技及产业创新前沿,引导科技与金融融合,发挥科技金融创新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攀升、促进科技服务业蓬勃发展,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等科研机构、强大研发转化能力的企业研发机构,打造全球创新枢纽,承担引领全市科技产业创新的重要职能。
4、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盐田园区
以“科技+健康+智能”为特色,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海洋经济、文化创意等产业,优化提升港口航运、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培养山海旅游消费新增长极。
5、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宝安园区
以“科技+制造+服务”为特色,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海洋产业。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6、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龙岗园区
以“科技+制造+教育”为特色,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航空航天、智能装备、5G移动通信和生命健康等产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龙岗国际大学园作为东部地区“创新智核”对高端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巩固夯实先进制造业,促进优势传统产业与互联网、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
7、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龙华园区
以“科技+制造+服务”为特色,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5G产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文化时尚产业,打造建设龙华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5G产业集聚区。
8、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坪山园区
以“科技+制造+教育”为特色,依托工业化基础和生态环境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机器人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重点发力,形成“大智造、大健康、大服务”三大产业集群。
9、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明园区
紧抓光明科学城建设国际原始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内核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技+制造”为特色,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光明科学城源头创新成果产业化引领区和示范区。
10、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鹏园区
充分发挥大鹏湾、大亚湾所形成的天然海洋湾区优势,以“生态+科技”为特色,强化生态立区,着力优化生物产业及海洋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生物、生命健康、生物医药、海洋、旅游、现代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探索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发展新路。
据了解,为制定此次规划,深圳对自创区进行了整体“摸查”:
创新方面,深圳自创区2018年共有市级以上创新载体1800多个,以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主,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电子和生命信息等领域。区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1.4万家,是深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的主体。
从产业结构上看,自创区总体的二产占比为5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16个片区为三产主导。总体呈现原特区内二三产混合,原特区外以二产为主的特点。
空间方面,自创区现状有四成为工业用地,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占全市工业用地的59%,是深圳最主要的产业空间。
发展效益方面,自创区各片区内部发展不均衡较为突出。首先是经济效益的不均衡,地均增加值平均30亿元/平方公里,高低相差10倍以上。其次是空间效益的不均衡,原特区内中心片区毛容积率普遍在4.0以上,东部片区则低于1.0。三是创新资源不均衡,半数以上的创新人员和创新载体集中在两到三个重点片区,三成左右片区没有市级以上创新载体。这也是造成空间和发展效益不均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