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11月21日,“中国角”边会在本次大会期间举行了“绿美湾区,‘碳’索未来”广东地方专场活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参会代表在会上发言,重点展示深圳在红树林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成果,分享红树林保护和修复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持续推动建立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国际合作机制,促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并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等重要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努力构建蓝碳交易机制、应用场景和全周期管理模式,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深圳。
去年以来,深圳积极配合国家林草局,围绕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合作交流等,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论坛、国际研讨班,并与马达加斯加、柬埔寨等国家签署《红树林保护修复能力建设项目合作协议》,搭建红树林保护国际交流平台,在全球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的事业中发挥关键作用,来自红树林保护的“深圳经验”不断传播至世界各地。
国际红树林中心作为共谋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共促红树林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将建立健全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事业迈向新高度,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保护红树林其实就是在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目前,深圳红树林总面积296.18公顷(不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其中,已划入自然保护地实施严格保护的红树林面积185.30公顷,占全市红树林面积62.56%。
按照广东省下达的任务,2021年至2025年深圳需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17公顷,红树林修复面积34公顷。据统计,截至目前,深圳已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15.48公顷,占省任务的91.05%,已完成红树林修复面积103.08公顷,为省下达任务的303.18%。深圳还将计划完成营造红树林面积不少于2公顷,确保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营造修复任务,为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据统计,深圳湿地涵养的植物已达67科148属219种,为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81科253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家园,以福田红树林湿地为核心的深圳湾,已成为全球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目前,深圳正深入推进《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4-2035)》的编制工作,构建适宜国际化大都市特征的湿地保护空间格局,争取建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示范城市。
2023年9月26日,深圳成功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以每吨485元的成交单价刷新全国碳市场最高价格,成为全面展示深圳市践行“两山”理念、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深蓝样本”。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选取中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的开发及交易;研发全国首个以“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的方法学,填补了国内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空白;发布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红树林碳汇地方标准《红树林碳储量调查和碳汇核算指南》,指导和规范深圳红树林碳汇评估;以红树林保护碳汇试点交易为依托,建立健全蓝碳交易全周期管理模式。
11月20日,蓝碳“深圳模式”全国推广第一单——广东省江门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保护碳汇成功拍卖,成交总金额1986768元创全国红树林保护碳汇单次拍卖新高,实现蓝碳交易跨区域互联互通,为进一步健全蓝碳市场化交易体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蓝碳交易市场贡献“深圳方案”。
此次COP29大会上,深圳集中展示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展现对“双碳”战略的积极响应与行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要紧抓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立足深圳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蓝绿基底,锻造向海图强的“蓝色引擎”,进一步深化在红树林保护和碳汇保护和交易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拓展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渠道,努力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鲜活的“深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