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汪 洋
(2016年10月22日)
这次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以下简称“双安双创”)工作现场会,是经国务院批准召开的。2014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厦门召开的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现场会上,正式启动了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工作,去年在山东威海召开了试点现场会,今年再次召开现场会。国务院就一项创建试点,连续3年召开现场会进行部署,充分说明了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经验、交流做法、谋划工作,进一步把“双安双创”推向深入。张高丽副总理对本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刚才江泽林同志作了传达,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
这次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很有意义。四川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食品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大省,四川的生猪养殖全国第一位,川茶、川酒、川菜享誉全国,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地位和影响举足轻重。四川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书记、省长作为政治责任亲自抓,强化“党政同责”,狠抓政策落实,保持了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也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像成都,是“世界美食之都”,美食是城市名片。这个名片既能吸引投资、旅游,也增加了保障食品安全的压力。成都主动对接更高水平的食品安全标准,构建全城监管、全链条溯源新体系,探索“互联网+食品安全”和“智慧食安”监管新途径,在“巧管”中实现“严管”,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接近80%,这个评价很难得。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能有这样一个口碑,是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地方党政领导的褒奖。这次大家实地考察了几个现场,刚才又看了宣传片,能够从中体会到,成都的创建活动有特色、有创意、有智慧、有亮点。刚才,四川省委省政府、创建试点城市和试点县的同志作了典型发言,农业农村部韩长赋同志、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毕井泉同志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安排。大家讲的都很好。下面,结合对创建工作的感受和大家刚才的发言,我讲几点意见。
一、“双安双创”是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食品安全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都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做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在地方考察时也多次进行深入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讲,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国务院也把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考量,李克强总理要求,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全国人大高度关注食品安全法治保障工作,去年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今年张德江委员长亲自带队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11月,全国政协俞正声主席还要主持召开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就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进行政治协商。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几年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显著加强。在监管体制上,我们整合职能、重组机构、加强基层,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致力于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监管制度上,食品安全法规更加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更加健全,新发布国家标准683项,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5724项,为依法监管、严惩犯罪提供了保障。当然,这些工作还刚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但我们毕竟在这项工作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在监管能力上,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健全基层监管体系,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在监管工作上,注重落实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大监管力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违禁超限”等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治理取得成效,查处了一大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有力打击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监管工作的加强,促进了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的结论是,食品安全保持了总体稳定向好的态势,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保障体制机制、法规制度,这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发生,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地的产业发展、消费习惯、食品种类等情况千差万别,食品安全中的情况也千变万化,特别是食品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像食品外卖、农家乐等经营业态都很火,也给监管带来新的考验。我们开展“双安双创”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试点,鼓励基础较好的地方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研究处理好我们原来已经遇到的老问题,去探索解决好我们正在面对的新问题,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制度、办法,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通过示范带动、评价考核、排名授牌等措施,推动各级政府落实管理责任,完善法规制度,创新监管举措,加大监管力度,整体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两年多来,“双安双创”试点单位已覆盖31个省(区、市)的67个城市、107个县。试点地区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责任意识提升。各地普遍加强了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了监管体系,充实了监管力量,加大了投入保障,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推动“四有两责”落地。与创建前相比,107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县的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完整,平均每个县监管人员由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财政预算从30万增加到200万元;67个食品安全试点城市工作经费也增加了50%。二是监管能力提升。各地健全法规标准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加强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增强。与创建前相比,创建以来食用农产品年均检测数量翻了一番,食品检验样本量增加两成,一些地方每千人的抽检量达到5份以上。三是保障水平提升。试点城市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和试点县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比创建前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群众满意度提升。一些试点城市、试点县群众满意度较创建前提高了10-20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双安双创”试点起到了趟路子、立标竿、树榜样、做示范的作用,不仅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而且显著改善了市场环境,促进了地方食品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文化和社会发展。
二、“双安双创”为食品安全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双安双创”工作中,各试点地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值得总结借鉴,就其共性的经验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政同责,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把手”亲自抓,是推动创建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长期看、宏观看,保障食品安全与地方经济、企业利益是一致的,但在现阶段、局部地区,两者又可能存在博弈和矛盾。不少创建试点地区书记亲自挂帅,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时候,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由于“一把手”重视,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投入保障力度明显加大,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更加有效。其实,食品安全工作做好了,就是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是坚持“三位一体”,促进协同共治。试点地区大力推动政府部门、企业主体和社会各界“三位一体”协同联动,督促生产经营者履行法律赋予的主体责任,承担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角”义务。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和监管,形成人人参与和捍卫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像成都市,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手段,让市民能够对种养过程。“明厨亮灶”、“网络厨房”进行监管,并设立高额举报奖励,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成效。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矛盾。试点地区围绕农产品种养过程中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非法添加问题、流通销售环节中的假冒伪劣问题等,重点开展靶向治理和严厉打击,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整治,从源头上强化了风险防范,遏制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监管效率。试点市、县注重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方式方法。不少试点城市开发智慧监管系统,不仅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效率,也给政府公共管理探索了新的路子。这次汇编的各地经验材料,有许多创新做法都值得推广。
五是坚持固本强基,提高保障能力。试点地区重视法规制度建设,重视形成食品安全治理的长效机制,重视信息化支撑体系、科技支持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北京市,与“双安双创”相关的政策法规就超过20项。这次大家考察的成都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为食品安全建立了高科技的“风险雷达、安全哨兵”。另外,试点地区还高度重视在基层基础工作上下功夫,普遍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食药监管所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和食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值得充分肯定。但总体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依然很多。今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全国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在充分肯定食品安全工作成绩的同时,也深刻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包括: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影响和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部分领域和地区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当前食品安全状况还不容乐观,少数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漠,诚信道德缺失。有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不到位,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一些监管环节工作流于形式,导致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从而造成消极影响,加剧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前不久,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也组织第三方对创建试点工作进行了中期评估,评估也梳理了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是法规标准体系有待健全,特别是农药兽药里残留标准及非法添加物的检验方法等需要完善。二是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有待加强,尤其是小规模生产经验户总体状况较差,城乡接合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三小”管理难度大。三是基层监管能力有待提升,无论是监管力量,还是检测设备、工作经费,与监管任务相比差距较大,“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四是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参与度、满意度虽然有改善,但总体还不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差距,充分运用“双安双创”试点成果,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以“双安双创”为契机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责任。我国食品产业体量巨大,但总体上“大而不强”,核心是质量安全水平还有差距。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上去了,地方经济发展也就有了稳定增长的基础。我们不能单纯的把食品安全监管看作花钱的事情,事实上这件事做好了,不仅对人民群众负责,对于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大有益处。因此,我们必须把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实践证明,“双安双创”就是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很好的突破口。要按照创建标准严格考核,对符合条件的创建县市授牌,以资鼓励。但不能为创建而创建,牌子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授牌的示范市、县不能松懈,要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双安双创”工作取得更大实效。下一步的创建工作,农业农村部、食品安全监管总局已作出具体部署,提出了工作要求。是否可以考虑,在明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对创建成果以展会形式进行集中展示,让大家对创建工作进行“检阅”,进一步交流经验、督促工作,希望大家准备好自己的创建故事。现在已经10月底,全年工作也快到年底对账的时候。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今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全国人大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也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一系列整改意见。不论是重点工作安排,还是全国人大提出的整改意见,都要加快落实。这里,对面上的工作,我再强调几点。
第一,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突破。我们要用好创建经验,整合各方面力量,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着力破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一要着力治理源头污染。要下大力气治理土壤、水体、环境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要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再禁用一批高毒农药,建立高效低毒农药补贴制度,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质量安全县要率先达到要求。这里要强调一点,农业生产服务领域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这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像现场考察的都江堰蔬菜安全联盟和山东寿光介绍的经验,都是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壤、水体、环境、投入品等方面的规范管理。二要着力整治各类“潜规则”。化学性风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最容易带来系统性食品安全问题,最典型就是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监管、严厉打击,彻底铲除这些“潜规则”。三要着力治理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问题。地方普遍反映“三小”治理难,全国人大执法检查也发现这是长期困扰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难点问题。这方面,武汉,青岛等地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引导小作坊进入园区固定场所、集中生产,收效明显。从我们考察的胖哥火锅店也得到一些启发,将来在食材供应上,可以考虑重点品种的适度规模经营,在资质审定后同意经营、统一配送,这样更加易于监管。我们不指定集中统一供货的企业,但可以制定标准,引导适度规模经营,逐渐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解决“三小”等问题。四要着力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要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在严惩重处上形成合力,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创建试点市、县要取得更大的进展。
第二,要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上见到成效。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是食品安全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职责。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这个责任,首要任务就是确保监管部门“有责任、有岗位、有人员、有手段”,履行日常监管和监督抽检两个职责。创建地区党委政府要发挥食品安全办协调指导、督促考核作用,统筹编制、发改、财政等各部门力量和社会各方面资源,合力共治食品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食品安全纳入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这说明,食品安全是一项向全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既然是基本公共服务,就要按人口数量、产业状况、事权划分等因素,科学制定财政投入和人员编制、装备设备等监管资源投入标准。创建试点地区可以进行探索,并作出表率,要舍得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上投入。李克强总理经常讲,财政再紧张也不能紧了食品安全工作。中央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地方也要看齐。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中,对食品抽检数量提出了每千人4份的标准,各级财政要予以经费保障。这是一个较低的标准,不少创建试点地区已经超过了这个标准。对于“双安双创”,一些地方设立了奖补项目,中央财政也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情况是重要考核内容,年底要按照办法要求对各省进行考核,各地要高度重视。
第三,要在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上下大的功夫。不管是城市的食品安全监管,还是田间地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都是第一位的因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提高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当务之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重点专项,要求“健全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化监管体系,建立食品药品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实现各级监管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规划》正在编制,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示范样板,加大县域内追溯点、乡镇监管站执法能力建设力度,带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希望发展改革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重大项目予以支持,对食品药品基层执法装备配备项目、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项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能力建设项目优先启动。各地要抓紧健全监管机构,配强监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在专职检查员队伍、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现建设上加快步伐。根据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的建议,人口大县、食品产业大县,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和专业的监管人员,要创造条件把专业人员留在基层、留在检查检验一线。这不仅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也是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示范城市、示范县要立标杆、树样板。
第四,要在转变监管方式上改革创新。当前食品产业中新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也必须随时而变、不断创新。要充分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智能手机等新型信息技术成果,不断创新监管手段,打通监管链条,实现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在监管手段创新上,“机器换人”是重要思路。机器不吃饭不睡觉,还能提高监管效率。这方面值得好好研究。今天在成都看了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它把一些理念变成了可以操作的平台,是一个重要的探索,也是将来的方向。利用大数据加强监管,第一步是要把信息收集上来,积累起来,数据越多,价值越大。食品安全监管也要收集数据,统一标准,推动数据共享,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比如餐饮业监管,可以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哪些餐馆、产品消费量比较大,食材源自哪个企业,从而更加明确监管重点,有效防控安全风险。要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尤其要运用好信息公开这个手段。信息公开,可以让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让违法者受到震慑。现在很多企业违法,不怕罚款,就怕曝光,名声不好,企业声誉、产品销量就收到影响。信息公开,还可以让执法者受到约束,减少自由裁量权。信息公开也是对社会舆论最好的引导,权威声誉多了,小道消息也就少了。
第五,要在促进农业和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快进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各地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作用,推行良好生产经营管理规范。要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和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将千家万户纳入安全生产轨道。这次大家看到的都江堰蔬菜质量安全联盟,就是一种好的探索,不仅有利于保证蔬菜质量安全,维护品牌信誉,而且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要扶持优质食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采用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和生产管理规范,创造品牌,拓展市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监管部门要落实“放管服”要求,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帮助企业走上以质取胜的良性发展道路,夯实食品安全的产业基础。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大局,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的要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继续深入推进“双安双创”,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