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互联网+政务服务” > 成果展示
通过文字、图片、专家解读等形式解读政策性文件;设立15条人工热线、2条金融服务专线,为辖区企业与民众解答疑问;利用瀑布式布局、卡片式设计和交互式浏览,提升用户浏览体验……
在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深圳市罗湖区强化政府门户网站这一政务公开主阵地建设,将企业和群众经常使用的高频服务转化为“好用”“爱用”的精品服务,利用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提升用户体验感,扩展政民互动渠道,企业群众求助后有解答有结果。多方协作,共同炼造出一个集城区展示、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政民互动、智慧运行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形成高效互动、开放参与的政府治理新模式。
一、编制25个重点领域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打造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阵地
在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信息中,可查询翠园中学东晓校区改扩建工程最新进展:10月已完成新建宿舍楼主体结构。在重大项目建设板块中,可了解1-7月深圳市重大项目计划(罗湖区)累计完成投资63.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62.2%。在科技项目管理信息板块,可以了解申报罗湖区科技创新局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时间、方式和流程。
作为政务公开的主阵地,罗湖持续深化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体系,打造群众看得懂、听得懂、能监督、好参与的平台。
政务公开事项有什么要求?哪些政府信息应该主动公开?罗湖区人民政府网站上的政务公开栏目,25个重点领域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清晰可见,街道层级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和群众关切事项目录,与41个单位主动公开基本目录动态结合,共同组成一个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阵地。
为了提升行政效能,罗湖升级优化政府网站全流程提醒预警机制,政务公开标准目录和主动公开目录均设置了公开时限,例如超过1天未公开,政府网站后台会通过数字政府一级平台,给督办单位发送预警短信。
罗湖区金融服务署发布的《罗湖区关于高质量建设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示范区的若干措施》的解读;罗湖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的《罗湖区重点产业项目遴选办法》图文解读;罗湖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的《罗湖区支持高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解读……
为方便读者看得到文件、看得懂政策,罗湖通过文字、图片、新闻发布会、专家解读等多形式解读政策性文件。解读回应栏目里,可以一站式看到各部门发布的重大文件的政策原文、文字解读、图解政策以及相关报道、相关政策文件。此外,罗湖还创新采用虚拟“数字人”解读,提供普通话、粤语、英文讲解,推动探索政务“元宇宙”建设。
针对申请人提出的政策公开需求,罗湖制定《罗湖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暂行办法》,配套操作手册及操作指南,定期梳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情况,逐步开放依申请公开向主动公开转化,针对重大、复杂问题,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判。
二、2638封群众来信来邮均100%答复,开放式互动锻炼政府治理能力
“政策千百条,哪条适合你?填写简单信息,即可测评到适合你的政策扶持。”点进罗湖区政府网站政务服务板块,可直接链接到罗湖区企业服务平台,“政策计算器”根据企业资质会自动推送相适应的优惠扶持政策。
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罗湖精准对接企业群众所需,在政府网站设置热门关切服务专题,联通广东政务服务网罗湖专厅、12345热线平台,促进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互通有无,高度融合。
例如,围绕在深港资想开办餐饮企业的需求,罗湖政府网站开设“港资餐饮企业开办专栏”,编制《便利香港居民在罗湖发展服务指南》,让香港居民香港企业在罗湖“走得过来、住得下来、融得进来”,加快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
网站首页“政务服务”专栏位于右上的视觉焦点,栏目内开设了“个人服务”“企业服务”等多个板块,同时无障碍联通广东政务服务网罗湖专厅,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
为最大程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网站还上线126个“秒批”事项、262个“无感申办”事项,以及41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实现“免证办”区街社三层级全覆盖,583个事项共1470份材料可用电子证照替代。
“红岗东天桥,照明灯一半好的一半坏的,已经一周多了,请相关单位尽快维修。”11月10日,罗湖居民在网站上发布留言。当天,罗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回复网友称:“您所反映的照明损坏问题我局已安排施工单位人员核实,正在沟通整改。”
辖区企业与民众有疑问上网求助,罗湖坚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聚民意、惠民生”,对接12345热线网上受理平台,设立15条人工热线、2条金融服务专线,为辖区企业与民众解答疑问。
据统计,2022年“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领导信箱”“业务咨询”等互动栏目共计2638封来信来邮均100%答复。
居民“政策过期不候,福利享受不全”怎么办?罗湖深化“反向办”服务模式,将政务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线上,罗湖应用大数据、AI技术等定位“应享未享”服务人群,精准推送可享服务;线下,街道社区成立党员先锋队,定向为居民提供“上门帮办”服务。各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