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光明新区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对于2017年的重点工作,光明新区提出了打好交通大会战、山水大文章、民生大福祉三大战役,其中民生方面要围绕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谋好民生大福祉。
医疗事业是民生的重中之重。今年光明新区将在医疗事业方面具体为市民谋好哪些福祉?笔者从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了解到,今年光明新区将推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新区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建成投入运营,新增床位1200张;推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新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新区中心医院二期动工建设;完成新围、塘家等7个社康中心标准化改造,推动工业园区增设门诊部;丰富家庭医生服务范围,打造家庭医生服务“光明标准”;继续实施“三名”工程,提升公立医院整体医技水平等。
病床位比增近两成
由于地处原特区外,光明新区过去医疗卫生事业欠账较多。随着光明新区一系列补短板措施的推进,医疗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光明新区实际管理人口约110万,仅靠原有公立医院改扩建,并不能满足辖区群众的看病需求,医疗建设也难以实现弯道超车。在新区两家公立医院挖潜改造的同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正在推进中,这将改变光明新区甚至深圳市未来的医疗格局。
据了解,2016年新区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续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增加床位300张,总床位达到600张;新区人民医院扩建工程正在验收,投入使用后总床位达到1000张。2016年,全区共有病床位1380张,千人床位数2.5张,千人医师数2.5人,同比分别增长19%。
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该局将在强基础、提水平、建体系上多措并举。具体包括以市政府部署的医改任务为中心,紧扣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为抓手来推动医院建设,以使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做强社康中心,固定新区常住人口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范围;结合医院特点,精准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和团队医疗水平提升。推动新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创建市级重点学科,承办国家呼吸内镜和介入呼吸病学年会,推动新区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筹建产前诊断中心并创建市级重点学科,完善妇幼保健的新生儿科、重症监护、中心实验室支撑科室设置;以重点学科带头人强化团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打造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为高端化医疗,区属两家医院及社康中心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重点覆盖新区范围、社会办专科医院为补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格局,完成市政府对光明新区高端化、国际化、产业化的深圳西部医疗中心的功能定位。
保障中大附属七院今年投用
在医疗事业硬件建设方面,今年光明新区将推动新区人民医院新院区方案设计,土地整备、施工单位招标工作等前期工作,并动工建设;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续建二期工程完成可研报告编制、方案设计、工程移交等工作,争取年底前动工建设。围绕定位,完成两家医院基础支撑科室设置,强化特色化发展。
同时,配合推进市属重大建设项目,打造高端化医疗。配合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建设的竣工验收工作,做好一期投入运营的医务人员配租用房、办公场所、经费安排等服务工作,保障今年如期投用。配合市中医院推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项目建设,今年完成用地规划许可、方案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施工招标等工作。
在软件提升方面,提升社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覆盖新区常住人口。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固化基层医疗市场,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重点,完成8家区域社康中心设备配备工作、人员配置及信息化建设。完善家庭医生服务规范,新建500床家庭病床。推进医养融合,完成光明社区护理院运营规范、医资配备、护理质量等体系化标准制定,服务重点人群。
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从“治”到“防”的观念,整合基本公共卫生、社康医疗服务,开展健康促进、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干预,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是医改的重要任务。2016年,光明新区在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2017年新区的医改如何深化?相关人士透露,目前,新区公立医院取消编制,将推动以事定费,但公立医院以治疗为重点,未包含基本公共卫生部门,需要出台政策,强化社区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人力资源配制,做大、做强社区居民预防保健工作。
加快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也关系到新区医疗事业的提质提速。据了解,新区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一期),可基本实现社区检查、医院诊断等功能,同时新区启动了二期规划建设工作。目前,社康中心系统有慢病管理、妇幼保健、计生、家庭医生等多个系统并存,但又不相互兼容,在运用“大数据”服务“大健康”方面难以形成合力,亟待改变多系统并存、数据割裂、信息化效率不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