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环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深圳 > 投资鹏城 > 投资服务 > 投资环境

光明新区加速推进重大项目

信息来源:光明新区 信息提供日期:2017-05-12 16:42 【字体: 视力保护色:

  重大项目具有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影响大、效益强的特点,往往带来的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还会带来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民生红利的释放。随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落地建设,华星光电G11代线项目破土动工,光明凤凰城进入全面开发建设期,广深港客专、赣深客专在光明设站、华侨城光明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逐步推进,光明新区正迎来各类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资源加速聚集,城市品质大提升的关键机遇期。

  “两城两带”构筑区域均衡发展格局

  光明新区“十三五”规划提出,按照“绿色、创新、智慧、人文”新型城市标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围绕“两城两带”重点区域开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现代化水平,逐步构筑南北协调、东西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

  这其中的“两城”即指大学城和凤凰城。其中,光明凤凰城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包括光明高铁门户区、平板显示园片区、新城公园周边片区及红坳片区,是深圳市15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将重点集聚新区主要高端资源,超常规布局发展商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多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将打造成为一座生态优质、产业高端、产城融合,具有较强区域辐射能力的绿色智慧新城,成为光明新区的行政、经济、文化核心功能区。

  光明凤凰城将全面集成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循环化园区、智慧城市等示范试点,建设成为彰显光明新区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魅力的样板地区。仅2016年,凤凰城片区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目前,华星光电G11代线、观光站综合体、第十高级中学、新区外国语学校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华强创意产业园一期、宝利来酒店、招商局科技园二期等重大项目封顶,凤凰城片区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落户给光明新区带来了另一个重大发展契机。大学城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包括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光明同富裕工业园片区及新羌、圳美片区,南临深圳西湖,北靠森林公园,东邻东莞黄江,将以中山大学·深圳项目落地建设为契机,加快优化周边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公共配套,引领带动新羌、圳美等光明北片区的整体转型提质发展,将打造成为一座大学与城市融合、适合青年人求学创业、富有人文气息的田园文化新城,成为重要的区域性教育高地、医疗高地和创新高地。

  目前中大城建设全面启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完成69.5万平方米土地、5.8万平方米建筑物的测绘及评估清点工作,占一期建设用地的46%,预计2017年全面完成校区用地土地整备;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主体封顶;光明天安云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在进行片区规划研究。

  “两带”是指茅洲河一河两岸生态休闲文化带和沿松白路一路两侧转型提升带。其中,茅洲河一河两岸生态休闲文化带以茅洲河全流域综合整治为契机,复合推进水质治理、生态修复、景观再造和产业转型,重点打造成为光明新区独具魅力的城市滨水景观长廊和休闲文化带。目前茅洲河全流域整治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实施治水提质“十项行动”,完成三个EPC项目包招标,启动一个PPP项目包招标,河流黑臭水体清理取得初步成效,茅洲河流域及光明水系整体水环境进一步改善,为下一步打造茅洲河一河两岸生态休闲文化带奠定基础。

  沿松白路一路两侧转型提升带全长12公里,以松白路为骨架,以城市更新作为土地二次开发利用的重要抓手,引导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双转型,城市功能与产业形态双提升,加快打造成为一条新旧协调、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转型提升带”。目前公明商业中心、公明创维片区、光明秋硕片区等4个城市更新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光明小镇”盘活东部人文生态资源

  在光明新区的东部片区,有着深圳西湖等山水田林生态景观资源、农科大观园等,以及迳口社区古村落、碉楼等人文景观。

  尽管生态资源丰富,人文资源悠久,这片土地却并没有展示出其潜力。光明新区现状游客主要集中在光明集体农科大观园及滑草场,客源主要为深圳市家庭散客,缺乏中长途及团队客源,整体基础薄弱。与其他各区差距较大。长期以来,这片土地因为生态控制线的限制,产业定位不清晰,社区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功能形态落后。

  “光明小镇”还承载着社区转型发展的期望。以迳口社区为例,该社区所在的位置恰好是在“光明小镇”的核心片区。光明绿道由北向南贯穿辖区。尽管拥有着不错的生态资源,但由于社区98%处于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很多产业不适宜发展。相比于其他有物业出租,辖区工厂企业扎堆的社区,迳口社区的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居民生活水平自然相较于已经工业化的社区差了一大截。

  而从光明新区的整体经济情况来看,光明新区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未得到长足发展,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急需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并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对此,光明新区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着力补齐新区服务业短板,优化新区产业结构。其中就包括着力发展现代商贸、特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特色现代服务业,推动新区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如何挖掘潜力,实现东部片区的城市功能与产业大变身?光明新区选择的路径是引入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以城郊水生态环境、乡村田园风光为基底,华侨、农耕、美食等文化为特色,以生态涵养、乡村旅游等为主要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小镇。目前已成立华侨城光明(深圳)投资集团,集团公司正在开展理清小镇范围内的土地现状,研究与光明集团合作模式,编制项目建设方案等。

  据了解,“光明小镇”项目范围东至光明新区行政边界,南与光明绿环衔接,西至光侨路,北与中山大学衔接,即基本以大外环、观光路、光侨路、圳辉路、圳美五路、公常路与行政边界围合的区域,规划范围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

  事实上,规划区周边光明凤凰城、光明中心区、中山大学·深圳等重点地区的发展将会带来大量文体休闲旅游方面的需求。随着中大、华强文化创意园文化产业等项目的进驻,光明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光明小镇依托优越的自然、人文及非物质文化资源,有条件向生态旅游、文化、创客、创意产业等方向发展。未来应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不搞“千镇一面”;积极落实企业主体地位,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

  对于光明新区来说,“光明小镇”不仅是要结合现在的山水、文化资源提升优势产业,更要将社区发展与小镇发展需求相融合,提升社区建设水平;要加强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结合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风貌,打造创新产业空间。

  大项目有利于完善产业生态圈

  在光明新区凤凰社区红村的G11项目工地上,这个已开工一个多月的重大产业项目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G11项目选址在深圳市光明新区红坳村片区,项目总投资538亿元,今年11月30日正式打桩,设计产能为14万片/月(玻璃基板投片量),平均年产值约253.10亿元。G11项目将分两期建设,计划2018年1月主厂房封顶,同年12月产品点亮,2019年3月实现量产。项目采用先进显示技术和工艺,可为消费者提供65英寸以上超大尺寸、精美画质的新型显示产品。

  G11项目建设背后的产业动力是什么?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带来什么样的拉动辐射效应?

  伴随着电子信息消费和“多屏化时代”的来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近年来异军突起。从2005年我国面板全球占有率不足1%,到2013年首度成为全球第三大平板显示生产地,未来几年全球面板的投资主要在中国,我国的平板显示产业将再跃上一个大台阶。

  在这一波发展浪潮中,由于产业链集中,配套完善,在人才、技术和专业分工、制造、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深圳在全国平板显示产业中地位突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平板显示产业,深圳是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华星光电、旭硝子、日东光学、深超光电、三利谱光电、盛波光电、华映显示等项目的建设,深圳平板显示产业链整体实力大幅提升。

  其中,华星光电、旭硝子、三利谱光电、日东光学、华映显示等均落户于深圳西北角的光明新区。数年时间,以华星光电为龙头,光明新区一跃成为不仅是全市最大,在全国也有重要影响的平板显示生产基地。

  2009年,深圳市政府和TCL合资成立深圳华星光电公司,相继建设了两条8.5代线。2010年1月,华星光电在一片荒地中开工建设,一期项目投资245亿元,2013年开工的二期项目再投资244亿元。一些平板显示产业链上的企业原来是单打独斗,现在与华星光电的相互合作中,倒逼技术提升,本土配套能力正在进一步提升。

  专业人士指出,G11项目的建设,将形成在液晶电视用面板领域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尺寸全覆盖。通过引进玻璃基板厂等

  关键零组件、原材料厂商,真正实现从石英砂到整机产品制造的完整数字电视产业链,将吸引更多的上下游配套供应商在周边设厂,优化产业链能力,打造完善的光电产业生态圈。

  记者了解到,华星光电将加大现有的深圳地区尤其是落户光明新区的配套企业的采购份额。未来华星光电将在G11项目用地上建设液晶显示产业园,主要用于配套上游研发和生产。集中在一个地方形成规模集聚性产业在全球同行业中尚属先例,因而打造好G11项目,让光明新区成为全球极具竞争力的液晶显示产业基地,对光明新区、深圳乃至广东省的辐射作用,以及对上下游产业拉动作用将非常大。

  除了华星光电G11这一重大的产业布局,另一个值得提及的是光明新区天安云谷项目。光明新区和天安骏业公司将在新区光明办事处选取部分区域合作建设天安云谷项目,将充分利用中山大学科研和人才优势,邀请中山大学参与共同研究推进产、学、城融合发展。通过光明天安云谷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产业资源群聚、产业资源协同、非核心业务外包等平台服务、园区智慧化等开发运营优势,依托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打造有光明新区特色的智慧园区、光明新区总部经济发展示范区、光明新区社区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及光明新区产学研合作示范区,建设中大新城,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光明新区城市形象,提升光明新区城市功能及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新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快速发展。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对于光明新区来说,尽管“十二五”期间加速补齐民生短板,但也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光明新区发展起步于工业园区,尚未形成比较集中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市政基础设施方面,缺少地铁、轻轨等大运量交通,缺少城市快速环路,城市路网、燃气管网密度等关键指标仍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供电、供水能力难以满足高峰期需求。公共服务方面欠账较多,公办学位、养老床位、人均公共文体设施等指标与全市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且普遍存在供给不足、层次不高、服务距离过大等问题。

  作为后发地区,光明新区的公共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压力较大。西气东输油气管道贯穿东西,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安全隐患较高的危化企业、粉尘车间、小型加工厂等高风险生产经营单位仍占相当比例。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伴生的违法建筑、违法用地等历史遗留问题众多,大量城中村综合环境复杂,公共配套不足,普遍存在消防、用电、用气等诸多隐患。消防场站、消防管网、消火栓等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近期,光明新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此次集中开工项目共32个,总投资约83亿元,项目涉及河道整治、民生基础设施、公共安全治理、工业投资等各项领域。

  其中,茅洲河(光明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一共有20个。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总投资43.72亿元,包括河道工程、管网工程和水景观工程3个治水提质EPC包,河道治理总长度43.5公里,管网总长度266.1公里,景观提升面积231.3公顷。据介绍,新区将把茅洲河综合整治工程打造成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和治水提质行动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光明新区正以茅洲河全流域综合整治为契机,复合推进水质治理、生态修复、景观再造和产业转型,重点打造成为光明新区独具魅力的城市滨水景观长廊和休闲文化带。目前茅洲河全流域整治取得重大突破,河流黑臭水体清理取得初步成效,茅洲河流域及光明水系整体水环境进一步改善,为下一步打造茅洲河一河两岸生态休闲文化带奠定基础。

  此次开工的重大项目除了茅洲河(光明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之外,还包括民生基础设施、公共安全治理、工业投资等各项领域。其中,水务工程、公共安全和民生设施类项目26个,总投资49.79亿元,包括茅洲河(光明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公明特勤和塘家消防站等。

  可以说,开工的32个项目设计标准高、服务能力强,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建成,对光明新区进一步拉动投资、提升城市品质、拓展产业增量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触碰右侧展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