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图为福田红树林湿地。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深圳执“绿”为笔,奋力书写生态文明建设亮眼答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4年是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深圳以“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速绿色转型进程,深入污染防治攻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圳样板。
生态高颜值,经济高质量。回首2024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圳的生动实践,探寻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深圳密码”。
一、提升颜值,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奠定绿美基底
2024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面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以总体规划为引领,深入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打造“一脊一带二十廊”的全市魅力生态骨架,编制面向2035年的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专项规划,新建提升绿道308公里、碧道150公里,建成10个绿美广东示范点。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全覆盖,区域环评制度改革入选首届广东省十大生态环境创新案例,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二、增“绿”降“碳”,全球数字能源先锋城市建设出新出彩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2024年,深圳发布实施《数字能源先锋城市建设规划(2024-2030年)》,在应用场景、智能调度和绿电服务等方面发力,不断推动能源领域低碳转型。“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超充之城新图景加速铺开,全国首次发布超充设备分级评价和超级充电站设计的地方标准,建成投用超充站1030座,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数量超过加油站,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枪。能源智慧精准调度能力显著提升,发布电力充储放一张网2.0,建成深圳虚拟电厂调控管理云平台3.0,最大可调负荷84万千瓦,相当于14万户家庭用电负荷,实现海量分布式资源可观、可测、可控、可用。大力促进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服务企业绿电消费需求,2024年1-11月绿电交易量15.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倍,绿电交易电量和交易用户数均全省最高,助力城市能源体系加快绿色转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三、守住“气质”,PM2.5浓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
2024年,深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0%、达优率为60.9%;PM2.5浓度控制在17.3微克/立方米,在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拉萨、海口,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根据现状预估,最终结果以生态环境部发布为准)
为持续擦亮“深圳蓝”招牌,深圳多举措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不松懈。今年以来,深圳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系统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整治、扬尘长效治理等专项行动,持续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同时,在全市域推广运用宝安区工业VOCs治理攻坚经验,以点带面提升全市工业污染治理成效,同步启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制定工作,进一步规范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四、提升水质,310条河流优良河长占比创历史新高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2024年11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当年12个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深圳观澜河、坪山河作为城镇型河流的优秀代表成功上榜。自生态环境部启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以来,深圳以美丽河湖创建为抓手,坚持“六水统筹”,积极推进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2024年,全年着力攻坚深圳河湾、茅洲河等6大提质行动413项任务,实施污水管网提质增效攻坚行动,新建、修复排水管网145.6公里,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5%,河流水质改善成效明显,21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310条河流优良河长占比提升到82.8%、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深圳市民每年可“喝”上8亿立方米的西江水,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不断加强。
五、山海“双向奔赴”,深圳大亚湾获评全国美丽海湾
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名单和美丽海湾名单,深圳大亚湾成功入选。一年来,深圳坚持陆海统筹,构建从山顶到海洋、东部到西部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动山海“双向奔赴”。高水平实施海湾综合治理,东部海域水质保持一类,西部海域入海河流总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8%。同时,高质量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新增种植树木65万株、生态修复26.71平方公里,完成林分优化4520亩、森林抚育29349亩。
六、减废降噪,获广东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效评估第一名
2024年8月,广东省公布“无废城市”试点评估结果,深圳位居第一。作为首批国家试点,深圳年内投产光明环境园等项目,新建5个绿色分拣中心,固废日处理力达30.9万吨,危险废物实现100%安全处置,资源化率提升至45%,3项经验全国推广。此外,深圳高度重视“平急融合”演练,全年组织14次应急演练、比武活动,在广东省第十二次核事故应急演习中获评优秀,以练筑防守好环境安全底线。
同时,强化坚持从规划源头降噪,加快国家城市噪声治理评估试点建设,在全国率先将噪声纳入法定图则审批环节,累计安装施工噪声远程喊停设备500余套,推广安装定向音响产品284台次,推动建设项目主动降噪,市眼科医院二期工程实施首例基坑气膜降噪措施。2024年,民生诉求平台施工噪声信访量同比下降18.8%,全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96.3%,进一步打造宁静城市环境。
七、“两化”互动,全国首创“降碳贷”和碳资产证券化等碳金融产品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两大抓手。2024年,深圳以“两化”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取得新成效。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印发实施促进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绿色低碳产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绿色低碳产业指导目录和绿色低碳产业认定评价导则,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促进规则体系,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大会暨环境上市公司论坛”首次落地深圳,扎实推进润鹏、鹏新旭、平湖制造园等9个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环保审批,引进18家生态环境龙头企业落户深圳,推动生态环境产业强链补链。以发展碳金融推动生态产业化,探寻企业“绿产”变资产新路径,碳市场成交额突破24亿元,在全国首创“降碳贷”,落地全国首个碳资产证券化产品和红树林保护碳汇质押融资,签发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超17万吨,累计推出气候投融资项目293个,推动碳排放权从无形资产向可交易金融产品转化。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1772.44亿元,同比增长14.6%。
八、合作升级,粤港澳美丽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步入2.0
2024年以来,深港签署全面深化深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深圳湾(后海湾)湿地保育合作框架安排、深圳梧桐山-香港红花岭生态廊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等多个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解决跨境环境问题取得长足进展,香港侧梧桐河总磷均值同比降低54.6%,深港界河深圳河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创有监测历史以来最佳水平。此外,持续建立深圳都市圈共保共治,与东莞、惠州签署《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框架协议》,共同编制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都市圈。
九、先行示范,生态环境2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
2024年,深圳以先行示范标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统推出生态环境领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36项改革举措,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在深入推进碳达峰、“厂网一体”区域型按效付费、再生水循环利用、绿美广东示范、环境健康、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试点建设的基础上,2024年5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深圳成功入选。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健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等2项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
十、“深圳实践”出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更广泛、更深入
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等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圳的生动实践,巡回举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深圳实践展,推出“绿色发展会客厅”特色宣传栏目,联动莞、惠举办首期深圳都市圈生态游学活动,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及青少年环保节、绿韵悠扬环保艺术节,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向世界分享“深圳实践”经验,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高水平举办2024国际数字能源展、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推动贝特瑞印尼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11月,深圳成功举行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仪式,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投入实体化运行,联合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广东边会,向世界充分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圳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