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深圳的根和魂。
去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
过去一年,深圳牢记使命与责任,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各项部署,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明确重点改革事项清单,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有序铺开。
就在两天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向全国推广深圳8条综合改革试点经验。截至目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已累计3批48条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以改革增动力:创新设立3个产业办公室激发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深圳紧紧围绕首要任务部署各方面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努力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提升。
去年10月18日,在“深圳创投日”耐心资本专场活动上,深圳3个重点产业办公室——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首次公开亮相。
这是深圳着眼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加快打造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一招。围绕发展基础好和潜力大的产业,选调精干力量设立产业办公室,以此更好统筹全市资源力量,推动重点产业加快乃至超常规发展,形成一茬一茬有序衔接的在全国全球具有优势和支柱地位的产业,更好支撑城市发展。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去年以来,深圳的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跑出发展“加速度”,生机蓬勃——
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新获批组建国家分子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福田区河套科创中心(一期)、龙华区银星生命健康科技园等首批6个经认定的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专业园区发布,支撑产业新一轮发展壮大;
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目标的车企,深圳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超过280万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速形成;
迭代推出人工智能产业支持政策,积极拓展“千行百业+AI”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先后发布4批累计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去年前三季度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增长14.1%。
以改革提效力:推进规则衔接让“深圳标准”走向世界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着力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持续推进规则、机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去年12月8日,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获得CIHA(《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认证授牌,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家通过此项标准认证的医院。这标志着深圳制订的国际医院评审标准正式走向境外,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
过去,内地医院如果想获得境外认可,需要得到国际医疗标准认证,如美国JCI、澳大利亚ACHS,以方便与境外交流、接受国际商业保险支付。
聚焦发展痛点,深圳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通过对内地“三甲”标准的升级以及与国际标准的融合,编制出《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CIHA),成为中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
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越来越多“深圳标准”正加快走向世界。
2024年1月,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揭牌成立,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SA)、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同,WA)等落地生根。目前,这些组织正快速有序开展运营,已输出138项团体标准、23篇白皮书,吸引会员单位1600余家,为全国乃至全球企业提供国际标准接轨平台。
以改革添活力:全方位深层次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
深圳是一座创新之城,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星罗棋布。不过,现实中一些科技初创小微企业,由于人员少、抵押少、不确定性高等天然特征,银行难以按照传统风控标准为其提供融资支持。
去年6月,深圳首创推出“科技初创通”征信产品,充分挖掘社保、税务、知识产权等数据,让银行了解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潜力及发展趋势,从而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我们通过‘科技初创通’,贷款额度达到1000万元,周期3年,在设备更新和研发投入上解了燃眉之急。”一家深圳企业的负责人说。
改革往往发端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聚焦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深圳陆续推出“科技初创通”、“腾飞贷”等信贷融资产品,引金融“活水”浇灌科创“沃土”,支持企业茁壮成长。
企业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圳始终把支持和服务企业摆在突出位置,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的思路,全方位深层次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
去年6月,深圳连发3份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围绕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持续优化外商投资服务等提出了105条主要任务。目前,深圳已累计迭代推出1500余条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
探索以街道为基本单位建设虚拟园区,为经营主体提供集成式服务;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首创音视频“双录”电子签名模式,外资企业商事登记全程网办……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深圳营商环境等方面综合优势持续巩固提升,各类生产要素高度集聚、高效配置,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去年11月29日,深圳全球招商大会新闻发布会透露,深圳市商事主体总数突破435.95万户,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8万家,专精特新企业达1.08万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深圳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阔步前行,奋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三批经验获全国推广
2024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深圳有8条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这是继2022年、2023年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三年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
8项创新举措聚焦4个方面
此次获全国推广的深圳8条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含金量高、成色足,具体包括要素市场化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高水平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和空间治理等4个方面:
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主要涉及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新机制、建立跨境信用数据传输和认可机制等2项创新举措。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主要涉及打造知识产权证券化特色品牌、创新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等2项创新举措。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主要涉及构建水上液化天然气(LNG)燃料加注海事服务体系、推动人民币跨境收付便利等2项创新举措。社会事业和空间治理方面,主要涉及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健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等2项创新举措。
连续3年累计48条经验推广全国
据悉,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三年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
此前,2022年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发文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1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2023年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司法部、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七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22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连同此次推广的8条经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累计48条典型经验获全国推广。
推广借鉴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均对应典型应用场景和具体实施效果,并在改革推进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常态化制度安排,具备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的基础和条件。根据通知发文,各地要立足自身实际,将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形成的有效举措和管用经验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综合改革试点已从深圳推广至上海浦东新区和厦门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以来,一批创新举措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一批被国家法律、部门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吸收的制度成果,综合改革试点这一全新改革方式方法相继推广至上海浦东新区、厦门。
此次通知发文,是综合改革试点实践在全国三地取得的最新成果,也是上海浦东新区、厦门综合改革试点经验首次获全国推广,充分体现了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突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展现出这一全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始终坚定扛起综合改革试点主体责任,积极学习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厦门和各地更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改进提升完善改革工作机制,圆满完成中央部署的各项试点任务,坚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深圳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深圳有8条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其中之一是“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新机制”。这是继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遍地开花”和率先建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后,深圳教育领域又一创新举措上榜。
近年来,深圳将科创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科创教育改革,积极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培养平台,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路径,构建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高位布局 厚植科创教育沃土
去年11月,深圳学生创客节(2024)暨第40届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光明区举办。开幕式上,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萌芽赛道全国总决赛中获奖的深圳学子登上领奖台,分享他们的创新故事。
深圳学子以卓越的创新成果和团队协作精神,展现了深圳青少年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风采。2020年至2024年,深圳在这项全国性的创新大赛萌芽赛道中获国家级“创新潜力奖”达13个,是获得该奖项最多的城市。
这样优异的成绩,与深圳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密不可分。
市教育局先后两次制定科创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课程、师资、特色学校、实践基地等建设工作,构建政府引导、学校为主、社会助推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体制为总目标,全面提升中小学创新素养,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发展,2023年7月,深圳先后发布《深圳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深圳市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纲要》,人工智能教育开始在全市的中小学课堂里全面铺开,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道 打造名师队伍课程体系
教师,被称为“教育第一资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去年11月28日,一场提升教师科创教育能力的培训启动,全市7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旨在帮助种子教师更好地带动所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平台,激发他们的科技兴趣和创新潜能。针对不同成长阶段教师实施分类培养方案,深圳构建从新教师、骨干教师到名教师,从后备校长、优秀校长到未来教育家的分层分类培养体系。
除了校内的教师队伍,在深圳,中小学校还聘请院士或科学家担任科学校长(副校长),指导学校完善科学课程建设,将院士专家的前沿科技视野和科学探究精神引入中小学校,带领中小学科学教育探索更多可行路径,培养适应科技革命新趋势的新人才。
师资队伍专业化能力的提升,为深圳构建科创特色课程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市教育局统筹开发丰富的科学类教育课程,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如今,全市小学初中已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61所学校成为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实验工作学校,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具有人工智能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汇聚合力 共建创新人才培养“立交桥”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须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领域协同育人。
为此,深圳联动大学与中学、小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争取国内外顶尖高校贯通性优质课程资源和顶尖专家实验支持,开展课程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发现与选拔贯通培养机制研究,推动高中和大学协同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圳还创办零一学院,构建了“一流中学+一流大学+一流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
推进科创教育单靠教育系统内部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教育部门充分利用深圳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搭建联合培养平台,形成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参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社会合力。
去年12月30日,由市教育局打造的深圳校外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精准对接课程需求,首批上线231个校外教育基地,涵盖自然科普公园、科学创新企业等,以及生命科学与健康等211个课例资源,各学校可选择已开发的共享课程,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完善后组织实施。
如今,科技创新的种子已在深圳校园里生根发芽,学子们在创新、创造的世界里,享受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