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揭牌 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4-11-07 10:58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国际红树林中心标识昨日发布。IMC为其英文名缩写。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红树林及湿地植物。黑脸琵鹭是标识的视觉中心。


昨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 

  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倡议,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

  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在深圳正式签署,中国、柬埔寨、马达加斯加等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并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

  柬埔寨环境部常务国务秘书桑万提表示,国际红树林中心为全球红树林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他说:“中国是全球少数实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深圳也是一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在全球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方面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马达加斯加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秘书长安德里·菲迪尼耶娜·莫伊兹·拉萨穆埃利纳表示,将持续加强与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合作,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经验交流和技术创新。

  作为共谋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共促红树林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国际红树林中心将建立健全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事业迈向新高度,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9月,经《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是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国将以此为平台,持续深化与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红树林保护的全球联合行动,不断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及其配套制度,健全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截至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45.45万亩,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12.45万亩,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深圳积极推进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早在1988年就建立了国家级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深圳已完成红树林营造15.48公顷、红树林修复面积103.08公顷,在红树林保护、湿地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转存图片

外交部:推动红树林保护全球联合行动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6日表示,中国将以国际红树林中心为平台,深化与各方交流与合作,推动红树林保护的全球联合行动,不断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仪式6日上午在深圳举行,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正式签署协定并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

  毛宁在当日下午例行记者会上说,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倡议,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国际红树林中心将作为共谋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共促红树林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建立健全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事业,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将以国际红树林中心为平台,深化与各方交流与合作,推动红树林保护的全球联合行动,不断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毛宁说。

深圳红树林湿地 城市中心的“世外桃源”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高清摄像头拍摄到栖息在滩涂红树上的黑脸琵鹭。 

  在深圳的城市中心区,一片生机盎然的湿地,红树林葱茏繁茂,黑脸琵鹭姿态优雅,黑翅长脚鹬嬉戏追逐,大弹涂鱼活蹦乱跳……宛若“世外桃源”,维系着城市与自然的平衡。

  记者近日走进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探访时发现,深圳正不断地将更多新兴技术应用在红树林湿地及鸟类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上。

  “看,这个鱼塘既是候鸟的大食堂,也是全国首创的智慧化栖息生境。”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为给水鸟提供理想的栖息环境,该局创新安装了智能水闸管理系统。在鱼塘设有水闸和鱼闸两道装置,水闸安装有水位感应系统,对接天文台潮汐监测。鱼闸的挡水板有密集网眼,放水时水出、鱼虾留。两道智能化设备,通过中枢系统的管理,以及高清摄像头的观测配合,可以更准确掌握水闸、鱼闸开启时间,贴心满足水鸟栖息、觅食需求。

  “瞧,海上红树开始‘长’黑脸琵鹭了。”在管理局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循声看去,滩涂上一棵茂盛的红树停歇着十余只白羽黑脸长嘴的水鸟。

  自2020年起,该局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平台,显著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监测水平。其配备的23个4K高清摄像头、31台红外相机,既可智慧监测鸟类数量、识别鸟种,还可24小时“云观鸟”。

  今年9月20日,该局工作人员通过高清监控的“慧眼”,惊喜地观测到11只大滨鹬。这是该保护区近10年来首次记录到该鸟种数量最多的一批次。

  正在深圳举办的“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保护修复研讨班,聚集了新一批来自15个国家的学员,这是基于中国长期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技术与经验积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全程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备工作专班及专家委员会,参与起草“红树林之友”共同声明,并组织撰写红树林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集,制定多项红树林国家和行业标准,成功开展系列优良品系选育、壮苗及恢复控制技术、外来植物入侵控制攻关等。

  得益于与高校、院所的密切合作,深圳近10年来累计修复红树林面积43.33公顷,增长约68.57%,湿地植被覆盖度95%,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评选的10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作为首批自然资源部批复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深圳完成了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拍卖所得用于反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深圳研发全国首个以“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的的方法学,填补了国内红树林保护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空白。

  同时,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探索建立深圳-汕尾、深圳-湛江、深圳-阳江等异地修复合作机制,并在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完成了恩平市政府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兴业银行深圳分行与深圳市蓝碳家化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深圳首笔红树林保护碳汇质押融资业务,开启了红树林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之路。

  专家观点

  11月6日,多位来深参加“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活动的专家,现场接受记者采访,充分肯定深圳务实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作出的贡献,寄望依托该平台发挥好更大作用,深入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合作。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吕偲:中国务实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

  “‘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是中国对全球生态治理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务实推动。”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吕偲评价说。

  吕偲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宣布的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中国方案”,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更为全球红树林保护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四项方案,包括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紧密相连,在生态学上非常有意义,推动了全国、全球范围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共同构建。尤其是广东较国家层面更早提出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实施全域水鸟生态环境保护,效率更高,更符合生态规律,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吕偲认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是一个国际合作机制,注重行动,要切实解决全球面临的挑战,就要实打实做事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红树林保护方面堪称典范,敢想敢做、敢于探索、敢于落地,高效务实地推进相关筹建工作,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正不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更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生态保护,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推动中国在全球发挥更大引领力。”

  香港都会大学讲席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谭凤仪:构建全球湿地保护合作新平台

  “作为红树林保护研究人员,能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和中心揭牌仪式,我感到非常欣慰。‘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成立是中国首创,为全球湿地保护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香港都会大学讲席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谭凤仪说。

  谭凤仪表示,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和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湿地同为国际重要湿地,一湾相连,密不可分。米埔湿地早在1995年就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历史悠久,通过政府委托社会团体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深港两地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平台,未来可以在科技、资源、管理、信息等方面,多交流、多合作、多分享,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湿地保护合作。

  她说,目前,“国际红树林中心”已面向相关国家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分享中国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成果。这既推动了全球生态系统保护,也有利于提升学员所在国的民生福祉。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生态学专家周海超: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体现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是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但红树林生长于海陆交界地带,是全球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范围面临着不断消失的现状。因此,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不仅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生态学专家周海超说。

  周海超说:“在长期的一线生态监测中,我们看到了明显变化:近10年来,深圳红树林面积显著增加,并由此带动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丰富,‘明星物种’和国家级保护动物越来越多。这离不开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力度开展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

  周海超表示,“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成立,让他感到非常激动。作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将通过该中心,帮助有关国家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传播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触碰右侧展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