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正式印发,其中提出打造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阳江等地为支点,全省协同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空间布局。深圳如何把握商业航天新机遇?近年来,空天技术产业是深圳未来重点培育的产业方向之一,从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两端双向发力,初步形成了以宝安区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在空天技术产业链中下游领域积累优势,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企业,为深圳空天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国际商业航天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群“星”闪耀 打开特色应用场景
2022年下半年,华为Mate50系列发布,首发北斗卫星消息功能,此后的华为Mate60系列,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功能的智能手机;今年4月,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搭载天通卫星通信功能的量产车型,为车载通信提供了更完备的通信手段,实现了卫星赋能汽车。
在深圳,企业各显身手,“卫星+”相关应用“花开渐欲迷人眼”。2020年,由亚太星通参与设计监造的“深圳星”成功升空,这是世界上首颗为移动载体通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深圳星”除了为嫦娥五号、神舟十五、神舟十六等重大任务提供高清直播和媒体播报外,还凭借高通信容量的优势为飞机、船舶、海上钻井平台、应急车辆等数千个端站提供通信服务。
作为一座没有航天发射基地的城市,深圳尝试了一条与传统航天重镇不同的道路,发展航天技术,布局商业卫星,向“大航天时代”进发,绘制出一幅“聚星成链”的广阔蓝图。
早在2008年,航天五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组建了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微小卫星、新技术探索与试验卫星研制生产;今年1月,由深圳企业魔方卫星研制的天目一号掩星气象探测星座15星、16星、17星、18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发射,主要用于获取全球电离层、海面风场和热层大气等环境要素信息,实现全球全天候海洋、大气层、电离层立体化、一体化探测,和全球气象数据获取。
“气象星”发射成功的背后映射出深圳工业化微小卫星制造的强大实力。如今,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全球首颗脉冲星实验卫星、国内首个批量生产微小卫星星座、深圳首颗出口国际卫星、国内首颗极地探测遥感卫星……一连串“第一”都闪耀着“深圳制造”的璀璨星辉。
聚“星”成链 商业航天融入生活
记者注意到,在《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中提出,广州、深圳将打造从火箭、卫星、地面站、终端设备到应用的全覆盖产业链,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园区。
事实上,深圳在商业航天领域早已率先布局。从政策端看,2013年深圳就编制了相关规划,提出发展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应用、微小卫星等产业领域;2021年印发《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从打造特色应用场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助力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卫星+”创新生态;2022年“20+8”产业集群中,明确将空天技术产业纳入深圳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去年7月,大湾区空天产业总部基地星通大厦正式启用,将推动深圳往来的民航客机、远洋渔船船队、游轮的卫星互联网改造,打造深圳乃至大湾区百亿级规模的产业发展集聚区;今年5月,全球商业遥感卫星接收站网总部基地落户大鹏,项目拟建设2部卫星接收设施、全球站网总部大厦、空天大数据中心、产业孵化区、产业集群区,并打造包括60颗商业遥感卫星的“星座计划”……
“深圳的优势在于依托像华为这样的终端厂商,基于它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由它衍生出的新应用场景,能够率先在深圳应用落地,此外,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好,当产业迁移到卫星领域时,相关的配套非常齐全。”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数字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胡伟平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已初步实现卫星研制、卫星关键零部件制造、卫星通导遥运营与应用、航天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全产业链覆盖。同时,场景应用创新方面实现多元化拓展,让商业航天广泛融入生产生活。
胡伟平表示,随着商业航天在全球范围逐步兴起爆发,深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发达和市场主体活跃的优势,已在微小卫星研发设计制造及卫星系统应用等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涌现出一大批商业航天企业。商业航天能够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效率优势,构建上下游产业链体系,其在卫星研制发射、应用及运营领域的巨大需求将加速催化深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链嫁接至空天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