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圳图片展”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10月7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崭新城市 精彩演绎——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圳图片展”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内依然人头攒动,参观者络绎不绝。
展览现场,一幅幅照片如同历史画卷,带领参观者穿越时空,感受深圳的沧桑巨变,生动展现了这座年轻的城市,如何从一座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辉煌历程。从黑白的渔村旧印记,到彩色的城市新面貌,深圳的奋斗成就令人惊叹。
不少家庭选择国庆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前来参观,感受深圳的变迁与发展。后海学校的小学生张九九跟随妈妈一起来看展,并将留言卡写得满满的。“看到这些老照片,我感受到过去生活的艰苦,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她对记者说。
市民林英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深圳工作,至今已经30多年。这些珍贵而清晰的历史照片,让他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在深圳水库建设现场的照片前,他注意到当时的工程建设都是依靠人力,不少人戴着客家凉帽,很有深圳地方特色。“这个展览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非常直观地展现了深圳几十年的快速变化,让人感受很深。”
展厅内,还有许多白发苍苍的深圳老人,他们在照片前驻足,回忆起自己当年在这里奉献青春的情景。
“天壤之别!”在荔枝公园周边今昔对比的照片前,今年78岁的老人史军感叹道。1983年他来深参加特区建设,恰好参与过荔枝公园建设。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发端于一片荔枝林的荔枝公园,如今周边高楼大厦已是鳞次栉比。史老先生把一张张照片仔细地端详,还不时拿出相机拍照。“我要带回家给妻子也看看深圳这几十年的变化有多大。”他还期待下次可以办个规模更大的展览,展出更多的老照片。
展览现场特别设置留言板,连日来,参观者纷纷拿起笔,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对深圳这座城市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据统计,国庆7天假期,现场参观的市民、游客超过5万人次。
深圳水库:深港两地人民的“大水缸”
1959年,建设中的深圳水库。
如今的深圳水库。
在“崭新城市 精彩演绎——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圳图片展”上,一幅拍摄于1959年建设中的深圳水库工地的照片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这幅照片不仅记录了深圳水库建设的艰辛历程,更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
深圳水库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的宝安县(深圳市前身)正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几十万亩农田因缺乏水利灌溉设施而饱受旱涝之苦,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一河之隔的香港也饱受水荒的困扰,居民生活用水严重短缺。为解决深港地区缺水问题,宝安县在广东省委、惠阳地委的倡导和支持下,以及广东省水利厅的指导下,决定兴建深圳水库。
1959年11月15日,深圳水库的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机械,没有先进的工程技术,建设者们只能依靠人海战术,用最原始的锄头、手推车等工具进行施工。
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建设者们肩挑手推,近4万建设者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不分昼夜地连续奋战,历经4个多月建成了这座雄伟的水库。1960年3月,深圳水库竣工;1961年2月1日,正式向香港供水,从根本上解决了香港的用水难题。此后,深圳水库又成为了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为香港的繁荣发展贡献着力量。
今天的深圳水库,被亲切地称为深港两地人民的“大水缸”,供应香港用水量的70%-80%,深圳用水量的50%以上,水库水质优于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当我们站在大坝上,俯瞰着这座雄伟的水库时,不禁会为当年那些拼搏奋斗的建设者们感到由衷的敬意。他们用双手和汗水,铸就了这座不朽的丰碑。而深圳水库的建设历程,也成了深圳发展历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