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设施的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为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驾护航。近日,广东省气象局公布2024年各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综合评结果,深圳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名列全省第一。深圳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成绩的取得是对此前工作的总结,更是持续优化完善深圳气象观测设施设备建设的新起点。
图:深圳市综合气象探测网分布图
赋能:精密监测支撑科学预报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的基石。近年来,深圳市气象局按照国、省气象局部署要求,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动观测质量体系建设运行与气象观测业务服务深度融合,构筑立体气象观测系统取得良好成效。
采用“一站多能”模式建成细丫岛、求雨坛、石岩、竹子林、蔡屋围、龙岗和西涌7个气象综合观测基地,320个分布在全市各区街道、社区自动气象站,构建了包含城市气候、海洋气象、环境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在内的多元化气象观测网络,为深圳天气预警预报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行业管理和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科学基础。
据介绍,自动气象站可以以1分钟时间间隔收集数据,其中至少100个站收集了10年以上的逐分钟资料。气象观测站网密度2.6公里×2.6公里,高密度建成区1.5公里×1.5公里,气象灾害监测率≥98%。另有50多种其他不同观测仪器,涵盖气象常规要素、通量和大气环境等多种要素。
图:设施监测人员在给常规气象观测站安装风向风速传感器
点赞:数据可用性十年全省第一
同时,深圳市气象局开发“深圳陆海一体精密监测平台”,面向防灾决策、行业主管等部门提供高精度、高时效的实况观测产品,基于长序列、高质量的观测数据集研发了地质灾害、积涝、港口锚地、高层建筑、树木倒伏、轨道交通等高影响领域的风险阈值产品,从提前两小时告知气象预警信息,到各行各业定点服务,气象观测设施为超大城市气象服务“深圳经验”形成夯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涵盖观测业务流程,深圳市气象局的各项气象观测数据业务可用性在省级评比中始终保持前列,特别是常规气象观测站的业务可用性连续十年位居全省第一。
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实时气象数据传输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实现即采即传,天气雷达数据传输时效从442秒提升至50秒,常规气象观测站数据实现20秒到深圳市气象局数据库、1分钟到预报员桌面、2分钟服务于公众。
图:汛前对海洋气象观测站进行检修维护
未来:观测数据可用性持续提升
目前,深圳市气象局负责监测体系建设和运维的人员较少,相对于分布全市各个街区角落的320个自动气象站、8部雷达、7个气象综合观测基地等等,工作强度和压力不容小觊。
据了解,“十五五”期间,深圳全市(不含深汕)重点区域陆地常规气象观测站密度平均间距将进一步精细至2公里×2公里,网格实况数据分析提升到100米5分钟分辨率,气象观测数据可用性保持大于99%,气象监测实现街道全覆盖,重点区域百米级、秒级高精度观测、社会化跨部门跨领域共建共享观测达到先行示范标准,整体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谈及这个发展目标,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有关负责人表示,是压力也是动力。未来,秉承“服务国家、服务城市、服务经济、服务市民”目标,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将在国、省、市气象局的指导下,持续不断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将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于观测业务管理全流程,以管理水平提升助力气象观测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做出新贡献。(文:易红梅 王炳坤)